传媒论坛2023年第2期(总第122期)一、引言:智媒社会的景观随着新技术的兴起,我们迈入“智媒时代”。社会的代名词变成了“视频化”“元宇宙”“地球村”。智能传播带来了新的社会景观。物联网很好地利用了大规模协同分享的群体智慧,算法与人工智能实现了个性化服务,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时空界限将现实呈现在受众眼前。新技术浪潮与电子媒介彻底改变了个体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方式,变革了人类生存和社会交往方式,改变了社会文化机制。若用传统大众传播的框架观察智能传播,往往会产生误解。因此,理解智媒时代必须分析其依赖的技术基础,进一步把握人与媒介间的社会文化关系。麦克卢汉、鲍德里亚将电子时代的媒介社会变革称为“内爆”。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作为中枢系统的延伸会带来“内爆”,使得“所有差异汇聚成一个质点成为一体”[1]。部落时代印刷媒介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割裂和分解开来,不同区域实现同质化。与这种趋于分化的“外爆”不同,智媒时代全球一体消除了时空差异,拓展了新的媒介边界。这种“内爆”———作为人的延伸的电子媒介使各种感官趋于协调与统一,媒介信息、媒介本身及社会整体趋于仪式化,是智媒时代独有的声音。如何解释这种仪式化,传播实践证明,技术使得人与媒介间的联系降格为一种“仪式”表征,反映在信息、媒介和人之间呈现出的一种“无意义”状态中。詹姆斯·凯瑞定义了一种“传播的‘仪式观’”:旨在“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强调某种戏剧性行为。“传播被看作是一种过程和一种技术,它为了达到控制空间和人的目的。”[3]在符号学上看,这是一种偏重“接收者”接受效果的传递,强调符号的“意动性”。与“传播观”的控制目的不同,传播的“仪式观”更强调某种戏剧性行为,旨在加强构建读者生活与时间中扮演的角色,形成情感、信仰、观念与心理认同,是一种更偏重于文化研究的传播观。智媒时代电子媒介的“内爆”,呈现出独特的“仪式”文化特征。以技术文化共生论的思维方式,本文将结合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派、技术哲学以及詹姆斯·凯瑞的文化研究理论,试图进行详细阐述。二、信息和意义“内爆”:符号化的世界在智媒时代,信息乏善可陈,这种仪式化的“内爆”首先表现在信息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符号化状态上。在技术的推动下,作为符号内容的媒介信息和意义“内爆”为大量无意义的噪音,信息和意义进一步符号化、抽象化、同质化,构成了社会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