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A)2022.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20世纪文学整体观”被提出,文学研究者试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20世纪文学的整体性,经历了从时间向空间转化的研究范式。上世纪末叶,学者们开始对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刮目相看,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转移到空间上来。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影响到了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重新解读。以流域作为审美空间,将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汇聚到这一空间内,增强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互动性。以流域文化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既能够明显地看出同一流域内的作家不同的叙事风格,又能够感受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书写同一河流时,心态和情感随时代的转变。以流域作为空间线索,梳理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会发现,作家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书写同一条河流时,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写作模式。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年龄,对河流的情感和描写也略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家的河流叙事更加富有张力,他们的创作,仿佛带领读者泛舟游于河流之上,以文学的方式不断为我们创造新的审美空间。他们既不忘历史的族群和民俗文化的记忆,又紧跟时代步伐的再现和关乎人类未来的想象;既引领人们回顾过去,又让人们遐想未来。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然而,高于生活之处,恰恰是作家将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经历融入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多作家把流域内的人和事作为一种再现和想象叙写出来。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承载着对儿时记忆的呼唤;沈从文笔下的沅水,象征着对希腊小庙里人性美好的探索;张炜笔下的芦清河,寄托着一种独立的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以20世纪的作家创作来看,河流的书写离不开作家头脑中记忆的重现和在精神上的想象。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入,让作品变得丰满,更具时代意义。(摘编自樊奕萌《20世纪文学整体观与河流文学》)材料二学科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