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写作题评分细则写作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新华社曾用“或可自赏,莫付流觞”来评价某女诗人的诗歌,意为有些作品自己欣赏就好,但不要公之于世。由此我们联想到书画界用注射器“射画”的书画作品、影视界“手撕鬼子”“石头砸飞机”的抗日神剧等现象。创造不是乱造,艺术作品要体现真、善美,并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给大众以审美的愉悦。以上论述不仅对艺术,而且对社会生活都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审题1.写作题解读这是一道引导考生辩证思考“真、善、美”三者之间关系的写作题。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说某女诗人(贾浅浅)的诗歌可能表现了“真”,但不善、不美,“或可自赏,莫付流觞”;第二句话说书画界的“射画”可能表现了“美”,但不真、不善;影视界的抗日神剧,可能表现了“善”,但不真、不美。第三句话揭示了材料的含意:“真、善、美”要统一起来,缺一不可,大众才认可,才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写作任务提醒考生,“感悟和思考”要从艺术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不能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真”是基础,“善”是方向,“美”是结果。“不真”的“善”与“不善”的“真”都是要竭力避免的,因为不能带来“美”的结果。讲真话、做真事,从来都是与“作假”对立的。要警惕局部的“真”的迷惑性,隐瞒真相并不完全等同于“造假”,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真的,但只是整个事实的局部,旁观者往往会因为囿于局部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而当事人却乐见这样的结果出现。为什么?因为当事人内心不善。说假话、做假事的善,往往能被人们理解并接受。其实这是奔向“美”却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无奈之举。如果任由这种极端情形下的“假”泛滥到日常生活中,其精神上的危害性更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狂妄自大往往由此产生。总之,“真、善、美”三者的统一,其思辨的空间大,可选择的例子多,可让考生联想的名言警句多,特别是需要背诵的72篇古诗文,可以勾连生发。2.写作注意点本次写作引导考生正确理解“真、善、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写作时不仅要准确理解“乱造”的内涵就是不真、不善、不美,还要思考其原因是割裂了“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只突出了其中的一点。明确文体意味着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