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十校2022年11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当然是“批评”,但“批评”不是“批判”,不只是对作品局限、不足的否定和质疑,也包含着对文学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批评”两个字的内涵同时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强调哪一面,否则就容易形成误导。很多人似乎觉得对这个时代文学的否定比肯定更重要、更难,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事实上,否定的前提是肯定,离开了这个前提,为否定而否定,否定就失去了力量。今天的批评家最缺乏的恐怕还是正常的肯定和发现的能力,他们首先应学会的其实是如何理直气壮地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如何第一时间令人信服地发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对这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并把这种价值发现和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起桥梁,以推动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汹涌而来的海量的文学文本,批评家应该有能力告诉读者哪些值得阅读,哪些是具有经典价值并可以进入文学史的。现在文学界有些人将“剜烂苹果”污名化了,使得“剜烂苹果”成了充满敌意的批评行为。无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鲁迅所希望的“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其前提都是对“烂苹果”价值的肯定,正因为“烂苹果”有价值,所以即使有“烂”的地方也要去“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因此,对批评家来说,“剜烂苹果”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有精准的技艺才不会误伤了“苹果”甚至错杀、毁坏了“苹果”。(摘自吴义勤《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材料二:如果批评家的行为很难有效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他的真知灼见对作家的影响作用也就淡化很多。由于无原则的吹捧泛滥,人们对批评家的正常推荐和真实感受也产生了怀疑。似乎只有“酷评”“骂派批评”才能见出真诚。难道批评的第一要义不是欣赏么?鲁迅曾经把批评家的工作比喻为“剜烂苹果”,但他不是强调批评家面对的作品是毫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