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今古文创阐释创意:模型建构下的创意形态、特性及概念探究◎曲家辉田瑞(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10)从国内外围绕创意所形成的现有科研成果来看,立足于基础概念解析所开展的研究相对欠缺。究其主要原因:当人们提及创意时,潜意识中对其有大致趋同的认知,会自然地将其与改变、创新、灵感等内容联系起来。由此,“趋同认知”替代了“精准阐释”。事实上,在此认知基础上,专业领域存在着对“创意”一词不同的解释:常规解释是“创出新意或意境”;专业词典中的解释则是“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似(英)约翰·霍金斯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给出的解释是“创意是利用一个想法生出另外更好想法的过程”①这些创意的概念阐释,一方面帮助大家体察到在创意概念的认知层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多样性;另一方面,不可否认,这些阐释普遍存在简单化、宽泛化的缺点。当人们感叹某个认知对象“极富创意”时,不禁思考:这个创意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形态)?更进一步,决定一个创意成立与否的标准是否存在,又是什么?显然,面对这些问题,上述列举的关于创意的概念并不能给出明确而精准的回答。当然,若作为一个通俗概念使用,没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深究。但如果要将其置于【摘要】对创意的概念及其内在本体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是创意学研究的基础。本文以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基础问题为核心,展开深入探究。重点从创意形态、创意特性等角度入手,通过创意形态(抽象)模型、创意特性金字塔模型的建构及分析,进而提出:现实社会中客观创意呈现的四种典型形态以及创意包含的基础特性、特殊特性、进阶特性等在内的多元化特性。【关键词】创意的概念;基本形态;内在特性;模型分析【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6-0064-04基金项目:本文受“鲁东大学‘声速输入法’基金语言文字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SSPY202138)。学术体系内,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进行审视,特别是作为研究的基础时,就需要对创意做出全面、深入地探究。基于此,本文试从现实的创意形态出发,按照创意现实(存在)-形态提取-特性解析-概念提炼——这一逐层深入的逻辑展开,以模型建构的方式由表及里、全面地阐释“创意”。一、社会现实中的(典型)创意形态及模型细致发掘现存社会(不同领域)既有的创意实践,是人们深究创意概念的基础。一方面,生活在一个强调创意的时代,社会环境中天然存在着众多真实的研究材料。另一方面,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