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研究106_“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志愿服务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的多元探究黄泳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545)摘要: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志愿服务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同时,也承担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落到实处、提高高校实践育人水平的重任。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专业教育和志愿服务脱节、志愿服务项目和形式单一化、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志愿服务资源分散、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大思政”格局的统筹指导下,高校志愿服务可以从参与机制、激励机制、发展机制三大板块着手,借助全校全部门联动参与、细化考核奖励指标、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可持续发展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实现青年在服务中提升成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关键词:大思政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相关指示,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扎实的政策支撑。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重洪流中,高校在变幻莫测的社会形势中贯彻好实践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需要“大思政”格局的引导。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管理部门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建设要求,主要集中在教书、管理和服务这三个方向。目前高校“大思政”主要指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原则,发动一切能动用的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1]中央文明委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到,“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高校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地将课堂理论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对高校志愿服务发挥实践育人作用进行多元探究,明确高校志愿服务的价值,找出其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