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023.02/ProtectionandRestorationofArchitecturalHeritage建筑遗产保护建筑融于环境的过渡性空间和建筑内部的流动性空间两方面进行研究,并以彭州市小石村溪边酒店为例,通过对其建筑空间的解析,探讨现代建筑应如何体现传统民居空间要素,体现现代建筑的“在地性”。2传统川西民居空间构成要素分析川西民居作为巴蜀建筑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发展成了极具特色的民居体系[2]。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的影响下,川西民居造型轻巧通透,建筑整体和自然环境融合,有着鲜明的空间特色。本文将从建筑融于环境的过渡性空间和建筑内部的流动性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阐述。2.1建筑融于环境的过渡性空间“过渡性”从概念上大体包含三大内涵:一是中介性,二是转换性,三是衔接性。过渡性空间可以看作一个边缘的、交融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区域空间[3]。川西民居位于四川西部,周边环境大多为山川河流,建筑本体与自然环境的空间过渡是川西民居的空间特色,这种空间过渡让建筑更好地融于自然并引入自然。在川西民居中,檐廊、天井及庭院提供了衔接和转换的空间,从而使得建筑和外部环境实现了有机过渡,构成了从室外空间到半室外空间,再到室内空间的横向层次感。2.1.1檐廊川西地区檐廊形式来源已久,其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环境和商业文化两个方面。檐廊最初的兴起是因其川西地区木材种类丰富,气候环境炎热多雨,为了保护建筑主体和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功能需求而设置。后来在巴蜀场镇商业贸易的发展下,逐渐成为满足交换行为而存在的外部空间[4]。檐廊因其屋顶的延伸形成的半室外空间,也是川西民居建筑本体与外部环境融合过渡的主要因素。檐摘要川西民居作为四川建筑类型中的一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空间特征,深入研究传统川西民居具有的空间要素,为传统川西民居空间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溪边酒店为例,探析传统川西民居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实际应用,以期寻求传统民居空间要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正确表达形式。关键词川西民居;空间;现代转译;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4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892/j.cnki.csjz.2023.02.38AbstractAsoneofthearchitecturaltypesinSichuan,thetraditionaldwellingsinwesternSichuanhaveformedtheiruniquespatialcharacteristicsduringthelong-termdevelopment.Anin-depthstudyonthespatialelementsofthetraditionaldwellingsinwesternSichuanprovid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