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财产管理制度第一条财产登记制度。为了及时、准确反映财产的数量、价值、品种、规格,避免由于管理失误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办公室要设置登记卡,对财产的种类、名称、规格、数量、性能、用途、存放地点、保管及使用科室和个人等加以详细记载。(1)基建完工验收的固定资产:列入基建投资的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完工交付使用时,应按施工单位所作的竣工决算逐项登记入账,并建立房屋档案。档案中应有结构建造图纸(含水电路图)、建造时间等。房屋档案存放档案室。(2)购入的固定资产:凡经批准购进固定资产,由单位财产管理人员验收。若属于专业性设备,应会同使用科室共同验收。验收时应认真检验清点数量、规格、型号及质量,如发现残缺、损坏及数量、规格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经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由办公室进行财产登记。财产登记册一式三份,办公室、计财科和使用保管人各执一份,每年年末对账清理一次。(3)单位自制的固定资产:自制固定资产完工后,应编列固定资产名称、规格、数量和制造成本额,交由财产管理人员验收,并由办公室登记入账后交付使用。(4)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等,要按台(件)建立技术档案,登记编号,实行专人保管。第二条财产保管与赔偿制度。(1)财产的使用、借用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严格履行领、借用手续。凡未经领导审批保管人员私自借出的,一经发现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如有损失由保管人员全额赔偿。(2)大型财产在领、借用过程中,财产存放地点的变迁或保管使用人发生变化,必须重新办理借、领用手续,并报计财科调整账务,以确保账物与账卡相符,便于经常性地核对和清理。(3)财产的有偿或无偿调拨、变价出售,应根据其账面价值合理作价,价值在××元以内的报分管领导审批,价值××元以上的报总经理批准。调拨或出售后做销账处理。(4)因责任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浪费,要认真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因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必须照价赔偿。(5)属个人保管的公共器材、用品,本人在公司内调换工作必须办理移交手续;如调离公司,必须先办移交,后转工资关系。第三条财产处理审批制度。(1)使用期满的固定资产报损与核销,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扣除资产的残值,核减单位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固定资产总值。(2)单位固定资产清理报废,必须在备查账簿中详细记录被清理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开始使用日期、清理完毕日期及原价、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等资料。(3)器材、设备报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