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范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总后勤部卫生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我国有20%左右的疆域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如何防护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那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有助于管理与开发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的边陲要地,有着深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氧的利用和调节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与生物的繁衍、进化密切相关;低氧还是许多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基本过程;进行低氧损伤、适应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有关成果还可以服务于航天、航空、航海、极地医学与运动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一、研究方向的聚焦:在前一个973项目中,我们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进行了以下的凝练:由于现有防护措施、研究深度和工作意义的不同,在低氧与严寒等环境因素之间,拟以低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低氧急性损伤的规律和防护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工作,而在相关适应(习服)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理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生长点。因此,以低氧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为主。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目标,部署力量。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危害防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准备好有关的防护措施(器材或药品)。而对于长期接触有关的恶劣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防护机制,积极促进机体对这些恶劣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二、科学问题的凝练:我们在前一个973项目已经以低氧习服与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习服)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习服)为主。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目标,部署力量。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