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论依据(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概况,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纯基础研究,着重结合国际科学发展趋势,论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应用基础研究着重结合学科前沿,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论述其研究特色及应用前景)蜱类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分为三个科: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asidae)和纳蜱科(Nuttallielliae)。全世界约有850种[1],中国已描述定名110种[2]。这个类群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传播病毒(如森林脑炎、出血热)、立克次体(如Q热、蜱媒斑疹热)、细菌(如土拉菌、布氏菌)、螺旋体(如莱姆病)、原虫(如巴贝虫、泰勒虫)以及毒素(如蜱传麻痹症)等多种病原体而导致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3]。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报道,全世界每年由蜱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亿美元[4],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蚊类[5]。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Neumann)广泛分布于河北省太行山区、燕山山区、邯郸、满城、涞水和玉田等地,严重危害我省畜牧业的发展[6]。申请者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期间,发现该种蜱在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等地也广泛分布,且种群数量极大(如在河北小五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每只羊体上寄生5000头若虫,每头牛体上寄生数量高达9600头若虫),构成河北省优势种类。由于长角血蜱是瑟氏泰勒虫(Theileriasergenti)的主要传播媒介,引起寄主高热、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胀等症状及继发性感染而导致疾病,且种群数量大、繁殖率高(每头雌蜱可产卵3017粒)[7],因此造成巨大危害。目前对蜱类的防治尚无有效的手段,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和人工去除法,杀虫剂的使用不仅使蜱产生抗性,而且对人、畜产生毒性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探索防治蜱类的有效对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蜱类的危害程度与其种群数量密切相关,而种群数量主要取决于繁殖的成功率,特别是性信息素在雌雄识别和繁殖中起关键作用。由于该类群身体结构与生理的特殊性,有关蜱类性信息素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昆虫,到目前为止,仅在少数种类中确定2,6-二氯酚(2,6-dichlorophenol,2,6-DCP)作为早期雌雄识别的信息素成分[8,9,10],其他性信息素成分尚不明确。刘敬泽等[7]对长角血蜱的生殖行为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其生殖行为的完成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雄蜱离开吸血附着点靠近雌蜱、雄蜱在雌蜱体上刺探和攀缘、雄蜱对雌蜱生殖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