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志愿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浅谈“志愿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培养与研究范晓燕江苏省常州市白云小学摘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小学生的志愿精神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发展的突破口。通过“五举并开”的方式,将研究内容有机融合在学校生活中,借助课题研究、项目引领等集聚团队力量,积极培养能够主动、自觉、有效地投身公益服务的少年儿童;通过对“志愿精神”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努力把学生志愿服务的“行”升华为服务他人的“心”。关键词:思想教育;志愿精神;五举并开志愿精神是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一、开建“志愿精神”品格体系教育家欧文说过:“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教育本身也包括品格教育,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志愿精神是应该生成的,具有建构性和可塑性。随着志愿精神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价值观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恪守“助人助己”的意向也会越来越强烈。所以,在研究中架构“志愿精神”的品格体系,对学生开展义工志愿活动起到了定格塑形的作用,是主题研究的首要任务。为此,学校在教师自主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沙龙研讨、查阅资料、专家认证等方式,共同研究“志愿精神”的品格体系,尤其是致力于对学生“底线”“底色”“底蕴”的“三底”培养,对这一培养过程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实践,直至达成共识。(一)底线:诚信阳光,勤学向上底线是自尊自爱的必备品格,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成长、自我修炼,从而积聚能量、厚实自身,形成个人独特的基本气质和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面对一切事物:遇到困难时不急不躁,用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分析原由、解决困难,直至获得成功;能从容淡定地看待胜利的果实,不骄傲、不自负,谦虚好学、勇攀高70课程与教学研究峰,争取更上一层楼。(二)底色:团结友爱,善于助人底色是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是面对身边的人和物时一种积极的表现。能用友好的方式与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和睦相处,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愿意服从团队的需求,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洞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