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地吸收世界文明精髓。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作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中心,其文化具有显著的中西交融的特征,又能将传统与现代气质杂糅,将市井与小资文化融合长期并存。这一切文化的积淀,为海派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自1843年开埠以来,作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符号意义,一直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1985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周润发、赵雅芝主演的《上海滩》被引入内地,一时万人空巷。一袭风衣、白围巾加身的许文强和梳着麻花辫的冯程程成为时代的经典。之后,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故事,持续在香江“开花”,在内地风靡。同样引进的香港电影公司制作的还有《上海大风暴》《上海风云》等剧。80年代,海派电视剧的探索,也同时在中国大陆进行着。1982年,根据夏衍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剧《上海屋檐下》,获得大众电视金鹰奖特别奖。根据周而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张戈执导,以5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上海的早晨》,已经尝试着破除“民国剧”的类型化桎梏,描述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讴歌了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功绩,折射出解放初上海的时代风貌。总体而言,80年代的海派电视剧处于探索期,这一时期海派电视剧的内容偏民国类型化、但缺乏对当时上海市情生活的呈现。究其原因,是因当时诸多流行的上海题材电视剧都出品自香港,编剧缺乏和上海民众的深入交流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海派电视剧,已经有了自身亮眼的艺术风格,与京派电视剧和其他地域流派电视剧有显著的区别。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此时海派电视剧中描摹的老上回顾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海派电视剧、京派电视剧、鲁派电视剧、陕派电视剧、晋派电视剧、粤派电视剧等不同流派电视剧共同构成中国当下电视受众和电视剧艺术最为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海派电视剧自20世纪80年代因《上海滩》(中国香港)、《上海的早晨》、《上海风云》、《围城》等家喻户晓,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流派电视剧;更是在90年代,以《孽债》《重返石库门》《儿女情长》《夺子大战》《婆婆媳妇小姑》等电视剧而名噪大江南北,成为国内地域流派电视剧中的重要代表;进入21世纪,海派电视剧更是海纳百川,朝着多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