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190_《“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各院校在教学中应充分落实这一理念,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生命教育,通过构建科学的生命教育体系,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开始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困境,在新时代下有待进一步对生命教育开展探索,构建能够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正确认识生命珍贵性的教育体系。20世纪末期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视角,认为要对人类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和挖掘,并使之成为生命教育的源泉,这将生命教育从原有的“问题”取向逐步向“发展性”取向转变,也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一)促成人格整合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来自多个领域的复杂信息,其中负面信息会对人们的大脑形成冲击,并使其出现心理焦虑。大学生也一样,在长期负面信息的作用下会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出现严重的负面心理倾向。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认识各种信息,并将其整合到一个完整的人格整体中,达到自我认知的完整,从而提升人格的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过程,激发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从而树立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通过直接讲解或者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循序渐进地为学生灌输生命教育内容,当学生将这些“正能量”的生命教育观念内化于心,便会整合知情意行的潜能,主动追求自我价值。随着学生内心的不断扩展、对生命的认识逐渐加深,他们也会冷静接受现实遭遇,学会体验幸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格整合,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二)促进心理扩建心理积极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的心理情绪能够促进人们扩大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使人们在特定情形下突破限制,从而产生更多思想,甚至会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而消极情绪则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弗雷德里克森针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发现积极情绪对人们行为扩建表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在每一次取得积极体验之后,个体的思想或行为都会上升一个层次,这使个体对自我行为提出更新的要求,并主动努力达到该要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