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随着施工行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工程项目的经营模式不断更新换代,其中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身的总承包即EPC模式,在近20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EPC模式下,项目估算的初步设计概算、合同编制精度对后续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估算精确度低、前期工作不定、投资估算的重视度低、造价信息不对称、估算部门独立等都会影响估算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对后期项目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但随着国内市场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EPC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优化,为应对市场需求,同时促进和指导EPC模式的应用,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截至2020年关于总承包的政策就多达50多项[1]。因此,衍生出多种EPC模式,根据承发包范围和分包程度主要有“F+EPC”模式(“融资+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EPCM模式(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模式)、“I+EPC”模式(“投资+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和“EPC+O”模式[2](“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其中“EPC+O”模式是将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及后期运营维护全部委托给一个承包商负责的新型管理模式,是EPC模式在当前复杂环境下的衍生模式,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只需要一次招标,减少了多次招标过程中造成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同时又将运营环节纳入承包商的工作范畴中,提高了承包商的专业统筹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了承包商的责任,与传统模式相比,其更有利于实现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益管理。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其投资属于社会公益性投资,政府主导性强,资金来源大多为政府投资[3]。因工程涉及设计专业较多,如景观需要兼备挡水功能与美学效果,植物种植、道路铺装等,目前的水利工程倾向于综合治理,主要以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为主,尤其需要关注投入使用后的运营效果[4]。因此在“EPC+O”模式下,对水利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本进行估算分析能更好地对项目进行初始控制,为后续施工做好基础性的工作。1“EPC+O”模式的应用现状1.1“EPC+O”模式的优势1.1.1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对于政府而言,由于“EPC+O”模式强调承包商对工程的运营管理,解决在传统模式下,政府需要对多个参建单位进行管理而造成的各个单位间因工作衔接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项目的实施监管也上升到从立项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高度,有效提升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1.1.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目前,国内采用“EPC+O”模式的项目大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