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唱出了凤阳数百年来逃荒要饭的沧桑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1978年,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按下了“生死契约”,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车行至小岗村村口,凤阳县文化馆的老朋友汉寿兄已等候多时。停好车,穿过社会学家费孝通题词的“凤阳县小岗村”牌坊,一条大道直通村中。汉寿告诉我,脚下的这条大道叫“改革大道”,小岗村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后,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已突破百万。“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1979年在当地传唱的《大包干歌》,在大包干纪念馆内不停地滚动播放。纪念馆大厅正中的一座雕塑复原了1978年冬天,18位农民秘密在一张纸上按下鲜红手印的场景:18位农民或坐或站或蹲,在同意“分田单干”的字据上,摁下18个鲜红的手印。“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丰富详实的资料、图片,完整地再现了当年小岗村人大包干发展的历史过程。走出纪念馆,我们又走进纪念馆对面的一个大棚,这是村民杨伟和妻子开办的家庭农场。2012年,转业回乡的杨伟看到家乡变化之大,决定放弃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做一名“新农人”。2013年,他流转了20亩土地,开始种植西瓜、蔬菜,但成效并没有想象中好。“慢慢琢磨发现,小岗游客多,西瓜、蔬菜这类不能带走,应该种一些既能让游客参与,又方便携带的品种,于是想到种植草莓。”杨伟四处考察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建起8个草莓大棚,打造了一个可供采摘、游玩的家庭农场,游客络绎不绝。中午时分,我们来到“金昌食府”。汉寿介绍道,这家食府的主人就是大包干带2023年山东省考公务员考试《申论》B卷头人之一严金昌。如今2,“金昌食府”已成为小岗村的网红打卡地。今年已经79岁的严金昌十分健谈。被问及当年他们是怎么想起大包干的,严金昌放下手中的碗筷说,大包干之前,我们村一直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978年又逢大旱,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我们才有了18个红手印的事。真没想到,大包干第一年,我们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产量是过去5年的总和,油料产量是过去20年的总和,自1956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