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林柯尔_中国奶业分析报告.doc
下载文档

ID:2773447

大小:955.50KB

页数:130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格林 中国 分析 报告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报告   目 录   摘 要 1.前 言 1.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路和成果特征 1.3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结论 1.3.1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1.3.2 对前10年中国奶业发展未能实现计划目标原因的分析 1.3.3 未来10-15年间中国奶业发展前景 1.4 研究报告的写作结构 2.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 2.1 奶类需求预测 2.1.1 影响奶类消费的主要因素 2.1.2 乳品消费需求预测 2.2 中国乳类生产预测 2.2.1 影响中国乳类生产发展的因素 2.2.2 未来中国奶类生产预测 2.3 实现目标的条件评估 2.3.1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乳业的影响 2.3.2 引进国外优质品种、增加奶源供给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2.3.3 胚胎移植技术发展对奶源供给的影响 3. 中国原料奶的生产 3.1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增长变化 3.1.1 中国原料奶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 3.1.2 中国奶牛存栏量的增长情况 3.1.3 中国奶牛单产水平的增长情况 3.2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现状分析 3.2.1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总产与单产水平 3.2.2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水平 3.2.3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分布 3.2.4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所有制结构与成本收益 3.2.5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经营模式 3.3 中国原料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平均单产水平太低 3.3.2 质量问题突出 3.3.3 农户组织性弱、养殖收益不稳定 3.3.4 奶牛饲料结构不合理 3.3.5 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3.4 对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展望、构想与对策 3.4.1 对未来15年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展望与构想 3.4.2 未来15年加快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对策 4. 中国乳品的加工 4.1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历史与现状 4.1.1 乳品加工业的历史回顾 4.1.2 乳品企业的近期运行情况 4.2 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分析 4.2.1 液态奶 4.2.2奶粉 4.2.3奶酪 4.2.4冰淇淋 4.2.5 UHT奶 4.2.6发酵乳 4.3 乳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4.3.1 产品质量问题 4.3.2 原料奶质量问题 4.3.3 原料奶生产与加工业协调问题 4.4 乳品加工业展望与构想 4.4.1 中国乳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 4.4.2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规模 4.4.3乳品加工业兼并重组 4.4.4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区域分布 4.4.5根本出路:优质优价 4.4.6薄弱环节:市场消费 4.5 乳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 中国乳品消费 5.1 中国乳品消费的历史与现状 5.1.1 乳品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 5.1.2 乳品消费的区域特征 5.1.3 乳品消费品种和结构 5.1.4 乳品的消费人群和消费方式 5.2 中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 5.2.1 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 5.2.2 人均收入水平 5.2.3 营养知识和营养意识 5.2.4 产品质量问题 5.2.5 销售服务问题 5.2.6 区域因素 5.3 增加中国乳品消费的措施 5.3.1 加强宣传,引导消费 5.3.2增加液态奶的生产比重 5.3.3注重质量,吸引消费 5.3.4开发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消费 5.4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 5.4.1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概况 5.4.2 实施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意义 5.4.3 实施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面临的问题 5.5 中国居民乳品消费展望 5.5.1总量继续增加,人均波动较大 5.5.2 液态奶增长最快 5.5.3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6.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及加入WTO对中国奶业的影响 6.1 世界奶业的发展趋势 6.1.1 世界奶业生产 6.1.2 世界奶业市场 6.1.3 世界奶业消费 6.1.4 世界奶业贸易 6.1.5世界原料奶价格 6.1.6世界奶业贸易政策 6.2 农业协定的核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6.2.1 “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介绍 6.2.2 WTO农业协定 6.2.3 WTO协议下奶业政策框架 6.2.4 WTO协议下的乳品贸易自由化 6.2.5 中国奶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税降低 6.3 “入世”对中国奶业的影响 6.3.1 一般阐述 6.3.2 计量分析方法 6.4 结论和对策 6.4.1 把奶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环节:“入世”利大于弊 6.4.2 国内乳品业可因势利导、驱弊致利 6.4.3 政策建议 7.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对策建议 7. 1 未来15年中国奶业总体描述 7. 2 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7. 3 中国奶类中长期发展的具体对策 7.3.1 加强奶业宏观管理 7.3.2政府继续积极引导奶类消费 7.3.3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7.3.4 加强扶持原料奶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 7.3.5 优化奶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原料奶规模化生产 7.3.6 加强对乳品加工企业的行业指导和技术改造 7.3.7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7.3.8扩大城市市场,开拓农村市场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1: 中国政府学生饮用奶计划 附录2: 中国奶用水牛及奶山羊概况     摘 要   一、奶类发展目标和预测 1、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农村城市化,2000-2015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下,2015年乳品消费总量将为1999年的2.7倍,达到2501.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83%,人均消费量将是2000年的2.43倍,达到17.83千克,年增长率为6.1%;2015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将达到41.03千克,是2000年的2.02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43千克,是2000年的2.31倍,年均增长率为5.72%。2015年由于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年至少可以增加乳品的消费需求153.9万吨。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有很大差异,农村居民奶类消费增长仍缺乏动力,城镇居民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2、奶类总产量将持续增长 从乳类总产的发展看,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方案中,2005、2010和2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将分别达到1,426.8万吨,1,930.4万吨和2,501.5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1.55、2.1和2.72倍。1990-1998年,中国奶类总产量由475万吨增加到745万吨,年增长率为5.8%,在我们的预测方案中,2000?005年中国乳类产量年增长速度为9.2%,高于1990-1998年期间乳类生产增长速度。但从2005年后这一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5?010年和2010?015年中国乳类产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23%和5.32%。 3、乳业各部门将同步增长 整个宏观经济走势持续好转将会带动乳业各部门的同步增长。城市奶类消费的增加和畜牧大省奶源基地的建设为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改造中国目前传统的乳业产业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此外,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目前奶牛单产水平,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的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村居民乳品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难题。 二、中国原料奶的生产 1、过去原料奶的快速增长并非质的提高 中国的原料奶主要包括牛奶和羊奶,其中牛奶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从奶牛单产水平的角度来讲,过去20多年来中国原料奶的快速增长,仅仅是一种粗放的量的增长,并不是一种质的提高。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原料奶总产量已由97万吨增长到879.5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6.67%。尤其是近3年来,每年以8—9%的速度继续递增。1978年以来,中国奶牛存栏量已由当年的48万头增长为2000年的456.1万头,平均每年增长38.65%。 1978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为1,839.60千克/头,到1985年增长为最高点2,016.40千克/头, 2000年中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是1,715千克/头,大大低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单产水平。造成中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多年来快速增加的奶牛存栏量中,绝大多数新增奶牛是由农户个体分散养殖的,养殖规模小,奶牛品种差,管理水平低,拉低了全国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 2、原料奶生产南北方差异较大 2000年中国原料奶的总产量比上年增长了9%。在高速增长的液体奶消费市场需求拉动下,中国原料奶的收购价格总体趋势是继续走高,各地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差异非常大,主要表现为“南高北低”。南方地区平均收购价格为北方地区的146.67%,造成这种较大价格差异的原因是南北方饲料成本和奶牛单产水平的不同。 目前,中国原料奶的生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山西、陕西等7个省、自治区。以上北方7省奶牛存栏量占全国存栏总量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75%进一步上升为79%,牛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连续3年为62%。 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布局变化呈现以下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原料奶的增长点主要来自农区;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原料奶的增长点主要来自北方地区。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多年里,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增长仍然会是以北方的农区为主,其他地区为辅。 目前中国原料奶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经营模式: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未来几年,这种组织经营模式在中国原料奶增长方面仍然会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奶农技术协会(或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原料奶生产重要的组织经营模式之一。三是部分国营奶牛场或私人奶牛场独立生产的组织经营模式,这种独立的组织经营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会越来越少。 3、中国原料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奶牛的平均单产水平太低,制约了原料奶总量的增长;原料奶的质量问题突出,直接关系到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养殖农户的组织性弱、养殖规模过小以及收益稳定性差,将长期影响中国原料奶的稳定供给;奶牛饲料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原料奶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良种繁育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综合性服务体系亟需建立。 4、加快原料奶生产的对策 未来的15年内中国奶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依靠目前中国原料奶的生产水平是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奶产品消费需求的。所以,要加快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良种奶牛的繁殖、育种和推广;尽快提高奶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奶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加强饲草饲料的生产,推广牛奶记录体系,进一步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奶产品优质优价的标准,并严格执行管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原料奶的生产发展中大有作为;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安排中国原料奶生产的区域布局。 四、中国乳品的加工 1、通过对2000年上半年国内73家企业的调查,说明目前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加工企业的效益也明显好转,2000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31.4%。但中国的奶业总体上水平较低,在上千家乳品企业中,绝大部分处于低产量、低质量和低效益的三低状态,目前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仅10余家。 2、据2000年统计,中国十大乳品企业累计销售额达70.4亿元,加工鲜奶173.9万吨,占全国鲜奶产量的近20%,表明中国的乳品企业开始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失去了生命力,因为在近千家乳品企业中,中小型企业仍在大量发展,且具有一定的经营活力。企业间的竞争将加剧。 3、“以液代粉”的过程仍将继续,“生态奶”、“免疫奶”等新产品将不断涌现。 五、中国乳品消费 1、增长迅速,差距明显 1990到2000年,中国乳品消费的总量增长速度为6.67%,在10年间几乎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