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品味唐诗中的廉洁思想│文陈忠海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那个云蒸霞蔚、英才辈出的时代,诞生了众多名家名作。诗人们在吟咏山川河岳、抒写家国情怀、感念亲情友情的同时,也在作品中广泛表达了重德修身、廉洁从政、拒绝贪腐等思想。言传身教,树立纯正家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的白居易终于考中了进士,之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在此期间写下了《秦中吟》等一批讽喻诗作,遭到权贵们的忌恨,后改任左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44岁的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越职言事,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5年后唐穆宗继位,爱惜白居易的才华,将其召回长安。白居易先后任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这时朝政混乱,大臣明争暗斗,唐穆宗又不听劝谏,白居易主动请求外放,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见当地常受旱灾威胁,而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的水源进行灌田,于是排除各种阻力,调用民工,加高堤坝,修建水闸,增加了西湖的蓄水能力,解决了附近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不仅实干,而且清廉自守,在杭州任职期间从未收受任何贿赂,也没有向地方上索取过任何名贵物品。离任还乡后,白居易在箱子里发现了两片拣自天竺山的石头,这令他追悔不已,为此专门写下一首“自责诗”,诗中写道:“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还曾做过苏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写有一首《白太守行》,诗中有“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之句,道出苏州百姓对白居易的爱戴与留恋。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看到伊河淤塞使经过的舟子“大寒之月,裸跣水中”,便拿出积蓄并多方筹集经费开凿河道,减轻民众痛苦。白居易曾将“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还注重家风传承,结婚时曾写诗与妻子杨氏相约“清白遗子孙”。白居易有过4个女儿,58岁时还有过一个儿子,可惜3岁就夭折了,晚年便将主要精力用到对几个侄子的教育上,写有多首诗歌给侄子们,其中以《狂言示诸侄》最有名。在这首150字的诗中,有“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等句子,白居易以此教育晚辈们要知足常乐、生活节俭,告诫侄子们不要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