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9月,第53卷第5期,Sep.,2023,Vol.53,No.5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JNWU【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里情感的公共性维度以海外汉学的研究为中心刘毅青,张欣?(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00;2.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中,海外汉学家以情感为中心,建构起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史叙述的“有情的文学史”。对其具体观念、研究立场和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反思,可发现他们将情感作为传统、结构及表演展现出公共性的多元面向,呈现出的一种公共性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在公共性的问题视域里检视其研究,不仅针对情感的公共性维度作出说明,更意在阐明其研究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发现其内在的学理机制并辨析其可发生作用的有效范围,以观照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建构问题。关键词:海外汉学;中国现代文学;公共性;情感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D0I:10.16152/j.cnki.xdxbsk.2023-05-016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包含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审美经验的总结和阐释,其诗学观念和相应的审美范畴也会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和观念的选取和分析体现出来,而研究者的评判视角和评判标准会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纷繁态势,这就涉及对其判断标准进行再次检视和考察的问题。“在历史与文学的辩证关系中,解读者的阐释限度应受到相当程度的警惕。”1]夏志清也曾指出:“文学史家必须独立审查、研究文学史料,在这基础上形成完全是自己的对某一时期的文学的看法。”[232当不同的研究者对他者的判断结果,或是其自身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得出的结论产生质疑和思考之时,便是检视其话语公共性的动因。从文学公共性的指涉方式来看,其意义突进有着两重典型路径。一则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渠道将知识分子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的声音,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和批评空间,如李欧梵所语之“铁屋中的呐喊”,文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缔造一种共通的想象,介入公共空间,以此发掘文学借由文字与叙事等建构传导的力量。另一重路径则偏向于内部话语更新的方式,学人通过个体意见表达的方式使其观点进人文学场域,借以影响或改变现有的批评研究标准,这样一种使其话语获得合法性的论辩过程,亦是其追逐公共性的体现。此种多重话语参与文学场域的建构行为,促使研究视点多样化的演进过程,本身也是拓宽文学公共空间、激活文学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