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宜兴有着7300多年的制陶历史,而始于明初的紫砂壶相对于青瓷、均陶、彩陶等其它陶种而言出现得晚,相对年轻,然而紫砂壶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步融合儒释道、茶文化、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元素,被深深烙上了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而经久不衰。近几十年来,古为今用在紫砂上广泛应用,丰富了紫砂壶的创作,出现了众多的经典之作,如顾绍培大师创作的《紫砂鼎》惊艳紫砂艺术界,可谓扛鼎之作。三十多年前北派著名书画篆刻家陈复澄以汉壁画入紫砂壶装饰,给典雅的紫砂壶平添了几分古风,这些均是成功的古为今用的创作实践。1《西周鼎双耳三足壶》的创作思路“鼎”乃我国古代之重器,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均说明了鼎之分量。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鼎是由青铜的冶炼和铸造而成的,多为祭祀用。其实更早之前的鼎是陶质的,为非常实用的炊具,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鼎由陶变铜,其本身就经历了一次内涵的传承。鼎始于陶而成于铜,而紫砂又是当今成熟的陶制品,以鼎古为今用进行紫砂壶的创作实践,有着较浓的殊途同归之感,有着相同的内涵,有着一脉相承的条件,也有着较高的成功率。铜鼎和陶壶虽然有着诸多的渊源和相近的内涵,但是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提高传承的融合度,也就是说,古鼎入壶,既要体现古鼎原有的气度,亦要贯入茶道之元素,造型是关键。为此,我从器型、功能、装饰、制作、成型等诸多角度翻阅了大量的古鼎资料,先后参阅了方鼎、长方鼎、八方鼎和圆鼎,进行了系统地归类、分析、比较,最后选用《西周双耳三足圆鼎》作为创作的载体。选用《西周双耳三足圆鼎》为创作载体主要有三方面考量,一是紫砂壶以圆形居多,三足圆鼎容易融入紫砂壶这个大家庭,而且制作便利。二是三足造型在紫砂壶中比较常见,特色鲜明。三是双耳代替壶把,既保持了鼎原有的风貌,又不失使用功能。2《西周鼎双耳三足壶》的造型设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认为,艺术作品创作前的设计思考是一种深度的“利器”之为,功课做足,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路一旦确定,则进入了实际的艺术创作。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设计,绘制了大量的设计图稿,运用比较法选出最适宜的组合,运用排除法排除不合理的方面,从而选出最为满意的设计方案。设计中考虑陶瓷制作的工艺性和陶瓷作品的艺术性,达到工、形、艺的高度统一。其次,按照多次设计、比较、择优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操。壶身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