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第14期(2023年7月下)《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的女性创伤叙事与身份建构刘春艳,王瑶(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42)摘要:基于对创伤概念的界定及国内外创伤叙事理论性研究现状的梳理,解读分析《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探讨族裔女性人物遭受的种种创伤的根源及影响:她们因主体意识与族裔文化认同的缺失而丧失独立人格、价值取向产生偏差、迷失自我;因种族身份错位与父权制压迫等而饱受身心摧残与折磨等,从而引发对族裔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路径与价值的思考。关键词:族裔女性;创伤叙事;身份建构;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23)14-0182-031创伤与创伤叙事理论性研究现状“创伤”原本为医学术语,最初指的是简单的身体伤害,后来逐渐转变为现代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在IntroductoryLecturesonPsycho-Analysis中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1-2]此后,创伤理论又从心理学领域逐步扩展到其他的人文学科领域[3]。凯西·卡鲁斯(1996)在Unclaimed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andHistory中对“创伤”的文化定义,被视为创伤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结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一股新的创伤叙事浪潮,呈现出以下特点:创伤叙事突破传统叙事方法、技巧和类型,使用象征拟仿,打破时间线型结构,将多条情节重叠交缠[4]。而杰弗里·亚历山大(2004)在“迈向文化创伤理论”中发展了新的科学概念——“文化创伤”概念。国内学者张志扬(1999)探讨现象学问题,分析了两种创伤记忆类型,并选取了“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个案进行分析,标志着创伤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步[5]。李敏(2007)认为在“伤痕”和“反思”小说的创伤叙事中,时间的政治表现在对于刻度时间和结构时间的组织上[6]。林庆新(2008)讨论创伤叙事“不及物写作”方法,同时对弗洛伊德、罗兰巴尔特等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创伤研究的文学意义[7]。黄丽娟、陶家俊(2011)从代际间幽灵创伤研究的视角,剖析小说《宠儿》呈现出的多维创伤之痛,反思小说叙事在黑人历史和文化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和价值[8]。王建会(2013)通过对佛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