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ndissue2023非遗在社区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theCommunity南汇新城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上海五大新城之一,位于上海浦东南部,东至长江、南至杭州湾,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片热土。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会使当地的非遗面临毁损乃至消失的威胁。但好在作为非遗传承主体的意愿和主动作为,使我们到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东海之滨颇具农耕文明及海洋特色的非遗项目,笔者尝试通过南汇新城镇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创新传承工作中的碰撞融合,新城战略谋划中的瓶颈突破,探索非遗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活态保护和跨界实践。一、非遗保护中的难点狭义的南汇新城镇从行政地域上看,整合了原申港街道、芦潮港镇和老港镇的部分区域,在成立时仅有一个上海市级非遗项目“鸟哨”,后于2017年立项浦东新区级项目“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现有上海市市级传承人2名,浦东新区区级传承人3名。在城市化进程中,南汇新城面临着非遗保护的若干难点,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冲击,现代化建设导致了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快速流动使传承主体和受众人群受到双重的缩减。1.非遗项目丧失土壤南汇新城起初是为配套洋山深水港的开发,于滩涂上筑堤而建造的。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尽是茫茫芦苇荡,群鸟云集。当地的居民靠海吃海、捕鸟捉鱼,凝聚成了这片土地上不可磨灭的生活记忆和集体智慧,也从而形成了今天南汇新城极具特色两个项目“鸟哨”和“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而如今这样的生产方式有的受环境保护的制约,有的被机械化所替代,野生鸟类已被禁止抓捕,只有零星地从事非产业化的捕鱼工作,这两个项目都已失去生存环境和社会意义。2.非遗传承主体流失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高速流动,原来从事传统生产的人们有了更多的谋生方式和职业选择,传统技艺的生产周期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现实需求,使原本高投入、低产出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鸟哨”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也已63岁,“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的传承人平均年龄为70岁,周围也是年龄相仿的老手艺人,平时还会配合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行海洋城市化进程中非遗的活态保护与跨界实践——以南汇新城为例唐媖摘要:上海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当地的非遗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位于浦东东南沿海的“未来之城”南汇新城,环境的变化、文化的冲击使其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