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4No.3Jun.2023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第44卷第3期2023年6月一、徽州古村落多模态符号景观自古以来,徽州古村落与江南文脉历史渊源深厚,其景观风貌依然保留了江南文脉的精髓与风采,不仅体现了江南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观赏性,更是见证了徽州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具有极高的人文、审美与科考价值[1]。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隶属于符号系统,而符号天然的语言属性和互动性质,不仅成为文化和意义的主要载体,也是物质世界话语交际的重要媒介[2]。据此,诸多学者就徽州公共空间的书面文本开展实证研究,关注由标牌、路牌、商铺招牌、地名等共同构建的语言景观(linguisticlandscape)。李光慧立足人文地理学理论基础,对徽州宏村景区语言标牌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探讨了过度的旅游开发对本土语言景观产生的消极影响[3]。金怡从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维度,探寻皖南古徽州旅游区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元素”和“印记”,强调语言景观与徽州文化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4]。当前,城市更新语境下,徽州古村落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商业化的趋势对江南文化景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鉴于此,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保留徽州古村落江南文化特色“基因”,如何复兴徽州古村落江南文化资源,已然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江南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徽州古村落不仅集合了祠堂、牌坊、园林、文书、雕刻等物质遗产资源,并且融合了新安理学、徽商文化、风水布局、民俗信仰等地方文化特色,被认为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标志性、象征性和符号性的文化景观之一[5]。可以说,江南文化的意蕴离不开徽州古村落景观的符号化表达,除了以文本形式为主的语言模态,形态丰富的多模态资源如图像、色彩、视觉、听觉、触觉等,极大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符号景观的立体性、多元性和层次感,见图1。徽文化多模态符号景观非语言模态图1徽州古村落多模态符号景观框架城市更新语境下江南文化多模态符号景观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盛榕(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铜陵,244061)摘要:徽州古村落是江南文脉的空间载体和具象符号,保存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和文化资源。城市更新语境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徽州古村落江南文化风貌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文章基于多模态符号学理论,结合对徽州呈坎、棠樾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分析其符号景观中的语言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