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2023.04530前言地铁不仅为社会群体日常生活与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为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国内大中城市地铁工程建设相继展开,可用于地铁工程的各项技术也日趋成熟[1]。浅埋暗挖技术是经过大量实践衍生的一种可用于隧道工程、地铁工程等地下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此项技术又被称之为顶棚施工技术,主要是指对地铁建设中通过的地质结构层、土层进行加固施,通过对地层的预处理、预加工,提高土体开挖面的稳定性、安全性、自立性。待土层硬结后,即可进行后续的开挖施工。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地铁工程的施工效益。不同地区的水文环境、地质结构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地层结构,采取不同的施工技术,以规范地铁工程项目的施工[2]。较早时期用于地铁工程施工的技术包括导坑法、直接开挖法等,传统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施工工序繁多、现场机械化程度较低、建成后工程稳定性与安全性较差、不同区段之间的衔接性较弱等缺陷。为解决上述问题,规范地铁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本文以某城市地铁工程项目为例,开展地铁施工中的浅埋暗挖技术设计研究。1城市地铁施工中浅埋暗挖技术1.1城市地铁施工中的超前预支护处理为确保相关工作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施工前,进行城市地铁的超前预支护处理。在此过程中,应明确超前支护对于提高地铁工程施工面的稳定性、控制拱顶下沉、提升结构安全性等具有较好的作用[3]。本文采用小导管进行超前预支护的设计,使用“3D-σ”空间有限元程序,进行地铁工程断面施工的模拟,计算施工中单管的顶力,计算公式如下:F=F0+RSL(1)式中:F表示施工中单管的顶力,即对小导管的总推力,计算单位为kN;F0表示初始推力,计算中需要根据土层性质进行参数的取值,软土情况下F0的取值为80kN;R表示支护中土层的综合摩擦阻力,计算单位为kPa;S表示小导管管壁外围周长,计算单位为m;L表示小导管支护施工推进长度,计算单位为m。完成施工中参数的设计后,设定初期支护厚度,将导坑划分为下导坑、中导坑、上导坑,断面每开挖进尺1m。对应的混凝土初期支护要紧随其后。超前预支护处理中的小导管布置方式[4]如图1所示。按照图1所示的内容,布置超前预支护处理中的小导管位置,同时,根据公式(1)的计算结果,施加施工城市地铁施工中浅埋暗挖技术研究徐蒋军摘要:为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地铁工程施工中的沉降,以某城市地铁工程项目为例,开展地铁施工中的浅埋暗挖技术设计研究。使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