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保护生态环境感想心得体会总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不断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是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的客观要求。总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绿色生产方式强调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绿色生活方式秉持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理念,推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2互影响,构成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有机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说,需求侧“绿色化”会成为供给侧“绿色化”的动力和归宿,直接带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要求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推动各类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回收,推广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这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是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理性、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生态美学的价值载体,而生态价值观念是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并贯穿其建设全过程。要看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和重塑。生态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塑造来自全体公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持续激发和不断积累。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