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氛美学的具身性与环境探析...士大夫园林的审美氛围与塑造_刘慧姝.pdf
下载文档

ID:2739898

大小:1.70MB

页数:1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气氛 美学 具身性 环境 探析 士大夫 园林 审美 氛围 塑造 刘慧姝
气氛美学的具身性与环境探析兼论唐宋士大夫园林的审美氛围与塑造刘慧姝【内容摘要】感性知觉作为 格诺特?波 默生态学 的自然美学主题,他将感触、情感与想象融入丰富的感性之中,美学研究的中心 议题成为周遭世界的各种质与我们的处境感受之间 的关联,审美工作决 定了人能以何种方式身体性地经验自己。波默修改了传统的物存在论,气氛在其身体性的在场中,是通过主体在空间中 的身体性的处境感受来察觉的。波默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审美理论,使得审 美工作回到我们的视野中。气氛具有现实性、综 合性的功 能,它整合了主体和对象,揭示了客体的对象性属性与笼罩其气氛之间的关联,体现了一种居间性的存在。中 国园林艺术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同构,虽然异质但可互相感应,融通一体。造园的手法体现了气氛与主体的交互感知,展现了古代文人尊重自然与和谐社会的 终 极 关怀。造景之实与天地之虚相辅相生,士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互相摄入映照,这种意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士人之诗情、园景之画意、四时之物景、虚空之畅远,具有大写意的气氛,氤氲着浑然一体的时 空韵味、人生襟怀,呈现从有限 的一方天地到无限的宇宙寰宇的各种韵致情怀。【关键词】气氛美学新美学身体性物的迷狂造园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环境体现了个人与其自身的关系问题。格诺特?波默提出:“任务在于,要把我们自己所是的自然即人的身体整合到我们的自我意识()中来。”?我们 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如何,涉及周遭环境中的处境感受()问题,这一问题则是美学问题。波默认为,“审美工作就实施于对环境的 塑造中。美学要就审美工作的整个范围来追问审美工作”?。从世纪开始,传统美学已然发展成为某种关于艺术品评判的理论。美学关联于智 力与言谈而非刘慧姝,华南师范大学文 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美学与文化研究。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跨文化视野下的气氛美学”国际会议专稿感受,传统美学侧重确证资料数据的感性概念。与之相反,波默将感性知觉作为生态学的自然美学主题,他将感触、情感和想象等都纳入丰富的感性之中。他提出感性的四个论点:首先,感性的第一论题并非人们知 觉到的物,而是人们感受到的气氛。当个体进人某个空间,就以某种方式被该空间所规定,此空间所带有的气 氛决定性地影响了个体的处境感受。只有当个体处于气氛中,他才能知觉与别 它。其次,美学研究的中心论题是周遭世界的各种质与我们的处境感受之间的关联。再次,艺术不再是美学的第一论题,不 过是某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工作。应用艺术是人们出发的基础,只是在这个基础之内,才存在艺 术的特殊形 式。艺术能 发展人的感性,艺术的任务在于把这种感性(感官意识)送还给人。最后,设计作为审美工作决定了人以何种 方式身体性地经验自己,人应以何种方 式通过设计师的策略来经验自身。?一、生态学的路径波默将气氛作为概念引进美学,尝试以生态学的方式进人美学问题并加以发展,阐释了气氛所具有的独特的、介于主客之间的居间状态。这种美学完全不同于从康德到阿多诺、利奥塔的美学范式。这种新美学涉及的是“环境质量与人的处境感受之间 的关系”?。新美学在理论上实现了生活世界审美化的转变,相应地导致美学的首要任务既不是确定艺术或艺术品是什么,也 不再为艺术批评 准备工具,而是将审美工作规定为气氛的 制造 者,这 就拓展了美学的范围,不但包括美容、广告、室内设计、舞台布景等实用类领域,也包含狭义的艺术。因此,就创造者而言,新美 学“是关于审美工作的一般理论。这种工作是作为气氛的制造来理解的。就受众方面而言,新美学则是关于完整意义上的知觉的理论”?。在传统的物存在论中,物的属性被视为占据某一空间并在此空间内抵制其他 物的侵人,即它们能赋予其在场的空间以重量和方位。“体积被视为物的体量是物在空间中在场之威力。”?波默修改了传统的物存在论,对气氛做了一种有意义的思考。“气氛自身是某物在场的领域,是物在空间 中的现实性。”人们不再从物所具有的属性角度来看气 氛,即被构建为某种客观物,而是某种类似物、属于物的东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 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 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西;气氛也不是诸如心理状态的某种主观物,而是某种类似主体、属于主体的东 西,气氛在其身体性的在场中,是通过主体在空 间中的身体性的处境感受来察觉。波默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审美理论,使得审美工作回到我们 的视野中。艺术家并不是要去赋予某物以一定的属性,“而是让物以一定的方式从自身走出来登台亮相,并以此让物的在场成为可觉察的”?。气氛标志着新美学的根本概念及其核心的认知对象。气氛具有现实性、综合性的功能,它 整合了主体和对象,揭 示了客体的对象性属性与笼罩其气氛之间的关联,体现了一种居间性的存在。“气氛是知 觉和被知觉者共有的现实性。它是被知觉者的现实性,即作为其在场的领地;它也是知 觉者的现实性,就觉察着气氛的知觉者以一定的方式身体性地在场而言。”?传统美学探究的是物的对象性属性与 它的美之间的关联,波默将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拓展了美学的研究范围,推动了日益增长的世界审美化潮流:对象性属性解读为物的迷狂,美解读为其在场方式。审美工作在于赋予物、环境或人自身以这样的属性,这些属性能让某种东西从这些事物那里走出来。“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对象的加工而去制造气氛。”?波默的思考展现了美学研究的转向,美学在古典时期探究美的本质是什么,近代美 学关注追问人具备何种 能力才能审美,现代美学转向非理性与语言学,当代美学则探寻美如何在场或何以生成,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关系,具有感性的存在论与实践色彩。人们对制造气氛的认知将带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力 量。这种力量“侵 袭的是人的处境感受,作 用 于心情,掌控 着情调,激 发 着 情感”?。这种力量在感性领域内活动,在无意识中发挥着作用,拥有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无限广阔的领域,“文化工业导演着生活并预先规定好了我们的体验”?,气氛美学因之产生了一种重要的批判任务。波默批判了传统美 学划定真正艺 术的界线,它将真正的艺术与一切低劣艺术、手工艺品、商业制作等区分开来,使得真正的艺术与应用艺术的界限分明,导致传统美学无法胜任日益增长的世界 审 美化思潮。这种拒斥态度体现了文化阶层的趣 味判断,而气氛美学悬置了这类批判与指责,要求平等承认所有的审美工作产品,这意 味着给传统的低劣艺术平反,将对生活世界的审美塑造从“工艺美术”的评判中解放出来。这种正名化实践揭示了平民化、民主化的美学思潮的进路。这种平反或正名一方面基于承认人们的审 美需求;另一方面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自我展示、从自身走出、显现乃是自然的一个基本特征”?。气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 页。“跨文化视野下的气氛美学”国际会议专稿氛美学也指出,“审美文化不过是对自然已有的东西的开垦”?。我们在知觉活动中遇到的可知觉的自然,希腊术语称之为可感知物(),自然表明 了自己是交流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自我展示与听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同,波默强调人的审美工作是对在人身上发挥着作用的自然基本特征的开垦。因此,我们共有的基本需求即为“展示我自己,并通过我的在场一起来规定我的环境的气氛”?,人们在此背景下必须扩展审美视野,将公共和私人场所的时髦现象、化妆和自我场景化都纳人视野。“场景化涉及的是某种普遍化的商品美学精神商品美学的目的在于制造气氛,因而涉及的是一种情感基调之精神一一我们 在 这种情感基调中接纳世界、各种场景及其中的个别之物。”?这种对应用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平反打破了精英和大众的藩篱,批判了审美傲慢 态度,重申了美学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审美维度属于合乎人类尊严的存在,它 彰显了对生活交往的批判,指明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法性,从审美的视角释放了政治变革的潜能。本雅明 曾指出法西斯主义通过气氛召唤而来的权力,进行自我场景化并实施权力,以便持续地贏得 大众的忠诚,维持自己的执政能力。实 质上,这 种场景化是通过激起情感和制造欲望而使个体臣服于政治权力的经济学力量。波默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 阶段视为 审美经济学。在此阶段的现实关系愈加被媒介 制造的景象所替代,广告推销的不再是商品,而是生 活方式。审美工作 构 成整个社会工作的极大领域,审美工作服务于场景 化,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和交换 价值,还具有场景性价值,场景性价值则居于统治地位。场景性的功能在于作为某种风格的成分或气氛营造的元素。波默指出 了西方工业国家的资本 主义是一种浪费型经济,光鲜亮丽和自我场景化的产品生产不过是奢侈性生产。它不 断激发人们追求生活提升的贪婪欲求,这种批判指出了审美价值的创造是通过气氛的制造而独占人们的时间,对人们 实施某种操控、劝诱与承诺。由此,气氛美学的批判肩 负了必要的任务,有助于人们摆脱被诱导的状况。这种批判并不是去摧毁华丽光鲜和生活提升之乐,因为按照气氛的本性而言,作为实在性而出现的现实性,气氛是侵袭性的,具有一种难以察觉的强迫性,而如何打破这种场景化幻象,捍卫我们对抗气氛威力的自由。“去传播气氛的可营造性方面的知识,以便打破其诱导性的力量,从而使人们与气氛之间的一种自由的、游戏性的交往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贾红雨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页。二、新美学的特征波默提倡的新美学是关于知觉的一般理论。波默借鉴了本雅明的灵气概念,它表明 了环绕着艺术品原件的膜拜价值、距离感,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的气 氛。本雅明为灵气经验既设置了一定的自然情境,也为观察者设置了一定的心境。察觉灵气,被察觉到 的是空间中流人的某种不确定的感受质,也是把灵气吸纳到自身身体上的处境感受。新美学的开端性研究出现在赫尔曼?史密茨的身体哲学框架中。史密茨坚持传统美学的观点,即将美学限于艺术的领域,审美 领域预设了某种审美态度,即一种允许气氛远距离地对自己产生作用的姿态。?但这种开端性存在着弊病,他赋予气氛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过大。波默为了赋予气氛以合法性,克服气氛在存在论上的无定位性,坚持必须将气氛从主客二分中解放出来。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必须被理解为身体,即人在他的自身被给予性中,在他的自我觉察中原初就是空间性的。对自己进行的身体性察觉同时意味着去察觉,这种知觉关注于身体如何处于某种环境之中,以及自己的心情状况。这 种知觉概念不再是狭隘化的数据获取或情况认知,而是被知觉者所导致的情绪波动、图像现实性与身体性。知觉活 动从根本上而言,是人们身体性地处于环境的方式,知觉的第一对象就是气氛。新美学对不断前行的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