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是一部由杰出心理学家创作,又具有高度哲学意义与文学色彩的小说。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复杂而真实,结构简单而容易把握,用婉转而优美的文风反映十九世纪欧洲特定的社会背景,体现个体的痛苦与挣扎,又具备情感上的普遍性,穿插了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的主题,体现出丰富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情节自风姿绰约的年轻女子路·莎乐美说服名医布雷尔为她的朋友尼采教授进行谈话治疗开始,历经重重波折。布雷尔从企图将尼采诱骗至治疗的“陷阱”被屡次识破而失败,到转变思维不再与其博弈争辩,再到完成医生与病人、引领者与跟随者的角色转变,两人逐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并最终共同完成了自我超越。其间贯穿了种种对存在、自由、孤独、意义、绝望等观念和情绪的诠释与思考,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跟随布雷尔和尼采一同接受治疗,直面自己内心,体会那些组成我们生命又时常被我们忽视的事物的过程。故事虽为第三人称,但以布雷尔医生为主要叙述角度,展现出类似第一人称的视角局限性,并由此刻画人物。其中,值得品味的是两位主要人物—布雷尔和尼采的孤独与自由。两人的孤独具有共同点,都可分为外界大环境造成的孤独与个人原因导致的孤独。布雷尔作为犹太人,其族群受到日益严重的歧视与压迫,是被其他民族刻意区分的被孤立的民族,对他个人的影响如尼采所说,“外在的迫害把一群人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致单一的个人无从显现”,这是一种人群中的孤独与无助。于他个人而言,则是在家族中孤身一人,在家庭中难以获得理解,在老去的道路上逐渐觉得自己追求的与想要的不一样的孤独。尼采的孤独,则是自视为人类的领航员与启蒙者,走在前方探索真理所承受的压力与自己学说与著作不受重视的寂寞,怀才不遇、受病痛折磨却以崇高自我欺骗的无奈,在人际关系上的无力。这些都是随着布雷尔对自己的了解,与尼采交往的逐渐深入而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孤独对人意味着什么?它可以使人更敏感,能从无谓的热闹中分辨沉默,能将眼光转而向内,观照自己的内心,像尼采那样。当然有些人身处人群中随波逐流,对内心的声音充耳不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孤独的,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有的人不习惯独处因而感到孤独,有的人的孤独不需要独处来触发,因为孤独,灵魂少了层羁绊,思想少了干扰,人因此有可能思考得更多、更深入。但人终究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这是由物种特性所决定的,大多数人都会在心底里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被在乎,这也是尼采的愿望之一。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