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年第12期舞蹈是集音乐、动作、节奏等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实际上,舞蹈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皆是因为舞者在进行二次创作中融入了情感,因此舞蹈成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好的舞蹈,不仅具备优秀的肢体动作,还能让舞者通过表演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从而使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如何才能在舞蹈编创过程中,将一系列优美的动作串联在一起,强化观众观看体验的同时,又能抒发美好的情感,唤醒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编创人员都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对此,编创者应提高重视,积极探索实施的路径与策略,以便拓展舞蹈艺术的生命力,提升舞蹈的实效性。[1]一、分析舞蹈动作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一)情感可以有效提升舞蹈的艺术价值舞蹈是由肢体语言构成的,情感则是舞蹈的核心内容。若是舞蹈的肢体语言中少了情感,那么其观赏价值将会降低。因此,情感是编创者在编排舞蹈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唯有如此,舞者才能根据舞蹈作品,呈现出各种优美的状态,从而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换言之,编舞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围绕这个方面设计相应的舞蹈动作,确保情感与舞蹈相互融合。舞蹈的创作与诞生,唯有始终以情感为主要载体,才能具备较强的感染力与生命力,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存在。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舞蹈必然来源于生活,其中所涉及的肢体动作必然会反映人类的喜怒哀乐。然而,舞蹈不是对生活情境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对生活元素的重新组合,而是高于生活的,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存在。想要实现这一点,就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因此,情感因素成就了舞蹈的肢体语言,推动舞蹈动作的形成。作为舞蹈艺术的编创主力,工作人员应正确看待情感与舞蹈的关系,切实把握两者的内涵。(二)舞蹈动作是促使情感得以表达的重要载体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是无比丰富的,作为普通人,我们自然不能深入别人的内心,去把握他人的情感。因此,丰富的感情需要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被众人所理解。舞蹈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人们情感的外化。没有舞蹈承载的情感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它注定不会被众人理解;而没有情感的舞蹈是空虚的、没有意义的,它不过是一系列简单肢体动作的组合,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舞蹈因为有了情感因素而有了重要的意义,可以给予观众较为丰富的观看体验;情感有了舞台的承载,得以从虚无的状态转化为可观、可感的艺术形式,成为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