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022年·第4期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1]瓷质墓志的产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全国范围看,瓷墓志的主要使用年代是在九世纪初到十世纪七十年代(802-977)之间,这一时期也是越窑的兴盛期。[2]瓷墓志属越窑最多,多为罐形,主要盛行于唐五代时期。[3]福建省内的瓷墓志多为德化窑产品,数量少,尤其是瓷板类的墓志更是凤毛麟角,此类墓志兼具纪年瓷与地方史研究的双重价值。一、明代德化窑瓷墓志烧造工艺及形制德化县位于泉州西北部,自古以制瓷业闻名。德化窑始烧年代应为夏商时期。[4]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德化青白瓷大量销往海外。明代是德化陶瓷发展新的、标志性的历史时期,此时德化陶瓷的烧制技术已炉火纯青,艺术风格也已成熟,生产的白瓷、彩瓷、青花瓷及各种艺术瓷雕,都成为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的产品。[5]清代德化青泉州市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墓志探析◎刘英英(泉州市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墓志是随葬品的一种,主要记述墓主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墓志由早期的砖造发展到石刻,瓷质墓志较少。泉州市博物馆馆藏有三件明代瓷墓志,均为德化窑产品,志文清晰,保存较好,为难得的明代德化窑纪年器物,对于德化窑烧瓷历史、烧制工艺以及民间葬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明德化窑瓷墓志的烧造工艺及形制进行初步研究,探讨馆藏瓷墓志的志文内容,进而分析其价值。关键词:明代;德化窑;墓志花瓷达到鼎盛,大量外销。德化瓷类型丰富,题材广泛,有碗、碟、盆、勺等日用器,又有观音、弥勒、达摩等宗教雕塑造像,以及炉、瓶、烛台等陈设供器和笔筒、水盂、印章、砚台等文房用品。明代德化窑工们经过长期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成功研制出优质的白釉瓷器,在瓷坛独领风骚,几至登峰造极,甚至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6]其釉色洁白、釉面莹润,凝脂似玉,胎质致密。瓷墓志是明代开始出现的新器型,以南安明代宣德甲寅年(1434)德化窑白瓷刻划墓志铭碑为最早。[7]德化瓷墓志的出现与明代德化窑业的繁荣密不可分。瓷墓志是专门定制的随葬明器,不同于日用瓷的大批量烧制。每件瓷墓志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在瓷器的坯体上刻划花纹在宋元时代德化窑产品中是常见的,但在器物上刻划精细的文字题记或诗句,作为器物上的装饰,是明代德化窑的又37泉州市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墓志探析文物研究一特色。[8]明代德化窑瓷墓志是用青花钴料书写或镌刻于瓷坯板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