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2023113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OFHEIHE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4.033清代巴县档案(以下简称“巴县档案”)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丰富、时间跨度第二长的清代地方文书档案,仅次于清代南部档案。1953年,巴县档案由西南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前身)在重庆南岸樵坪乡天成寺破庙中发现。该档案反映了巴县县衙、重庆府、川东道等各级政权从康熙九年(1670)至宣统三年(1911)242年间的各方面情况,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司法、外交等。巴县档案共约11.6万卷,现存于四川省档案馆。这些档案绝大多数为手写档案,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语言面貌,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档案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都有重要价值。巴县档案中的俗语词颇多。截至目前,对巴县档案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在发掘其档案学、文献学、法学价值,其语言学价值受到的重视不够。巴县档案语言研究仅有五篇论文。虽然已有五篇论文对巴县档案词语进行研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俗语词未被提及。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也未收录这些俗语词。巴县档案中的俗语词当时通俗易懂,现在不少则费解,外地读者往往容易误解。2020年8月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词汇释》也多未收录这些俗语词。由此可见,对《巴县档案》中存在的俗语词进行研究仍是十分必要的。《巴县档案》记载的资料十分丰富。选取巴县档案中出现的“瓦房”“堂屋”“偏厦”“抱告”“毛蓝布”“毛房”等俗语词进行考释,以冀对《巴县档案》的解读与研究,以及《辞源(第三版)》《近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有所裨益。所言并非达诂,还望方家斧正。一、瓦房《乾隆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县衙差役查勘尸身现场验单》:“查勘得伍大和坐厢房二间,正房五柱,瓦房��三间,中□堂屋右边一间,逢中隔断,惠氏由右边偏厦进内在正间。”[1]5按:“瓦房”一词容易误解。翻阅《辞源(第三版)》《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发现均未收录“瓦房”。该词是方言俗语词。重庆方言、四川方言至今仍然说“瓦房”。《四川方言词典》未收。《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并指出“瓦房”在晋语中使用,标注词性为动词,并释义为“在房顶铺瓦”[2]684。显然,这个释义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