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研究81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dagl@vip.163.com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明清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田呈彬,王宁1引言我国各级各类文化机构保存的2000余万件明清档案,被誉为古代文化三大发现之一。明清档案是对纵跨数百年的各主体的实践活动的记录,书写材料和文字丰富,形制精美,文种多样,多项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价值独特、原始记录性附加真实性保障的大量明清档案,理应成为以整个人类历史活动记录为研究对象[1]的数字人文语料。数字人文与明清档案工作具有相适性,运用数字人文理念可以克服明清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的不足与困境。开发明清档案信息资源是评价档案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明清档案主要保管主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档案工作为案例,探讨应用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建设和开发明清档案信息资源的思路。2明清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现状2.1明清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状况。一史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档案整理与数字化一体的档案整编工作路径。[2]21世纪,一史馆先后开展两次大规模档案整理与数字化工作,以满足大规模档案利用需求。2010年,基本实现馆藏档案案卷级整理,500万件档案秩序整理至类项,并完成约350万件的标准化著录。次年5月,五年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至2015年底,800余万件档案完成数字化,电子数据总量增至4PB,[3]馆藏档案文件级整理基本实现,成体系、组织有序的明清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得以建立。明清档案数字化实现了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但受由少数民族文字、不同字体的手写体书写等因素影响,明清档案数据化程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知识组织和可视化表达更是任重道远。2.2明清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状况。档案开放方面。一史馆在馆内外平台开放档案474万件、档案条目416万条,以供用户在线或来馆查询。仅2018—2022年,一史馆就在局域网开放档案上百万件。迄今开放了《清实录》《清会典》等16个满汉文全文数据库。编研出版方面。一史馆迄今已出版各类档案出版物3000余册。仅2010年至2015年,一史馆就出版了500余册,形成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专题史料、与地方政府及部门合作出版史料、研究著述这样多层次的编研成果,[4]成为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提供系统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宣传利用方面。多年来,一史馆与各类研究中心、博物馆和地方档案馆合作举办展览或为其提供档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