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MEDICINEANDPHARMACYVol.13No.2January202312023年1月第13卷第2期·封面人物·每个周六,罗怀容都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实验室内。她不断地用铂金丝针对培养皿中的“小虫子”进行挑动,同时透过显微镜静静观察它们的反应。“我们就是天天和虫子打交道,数虫子,研究虫子。”罗怀容教授笑称。这种“秀丽隐杆线虫”是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罗怀容教授在衰老机制及衰老相关疾病药理学研究中的模型。对线虫进行研究的十几年间,罗怀容课题组在线虫上首次发现IPMK通过干扰三磷酸肌醇IP3和钙离子信号传递,影响线虫的活动和健康发育。这是衰老领域的重要新发现,为进一步探究遗传与发育、生命节律、衰老与寿命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人均预期健康寿命也是罗怀容教授选择衰老机制研究的初衷。抗抑郁与缓衰老:从药物研发到衰老机制研究罗怀容教授告诉《中国医药科学》:最初我是做精准药学工作的。精准药学与精准医学有些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人特征和病情轻重,对其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一种“量体裁衣”式的用药方法。精准药学以基因检测技术作为基础,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患者精准计量的药物,是临床方面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模式的体现,能够起到促进合理用药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我发现因为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药的成分对某些患者的病情能够起到减缓的作用,但对另外一些患者,就无法起效。我当时研究的抗抑郁的药物都是能够针对靶点进行治疗的。抗抑郁药如盐酸氟西汀就是通过提高脑内5-羟色胺水平而起作用的,但是如果有的患者基因突变,这种药物也许就无法对他的抑郁症起到很好的疗效。罗怀容教授运用实例来说明抑郁症的可怕之处:我从小到大都能接触到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和正常人无异,无法预知他们何时会选择自杀。抑郁症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另一个就是精神上感到无限绝望。这个病症很严重,但是它的表象又比较隐秘,同时,我们的社会对这种病症的接受度还需要提高。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根据《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中国有高达9500万抑郁症患者,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据世卫组织(WHO)数据显示,因抑郁症而选择自杀的患者约有15%,这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与医疗事务的重要挑战。即使有部分患者积极主动寻求治疗,向专业医生求助,服用抗抑郁药物,但是药物起效的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