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农场经济管理(2023/1)NongchangJingjiGuanli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内生性检验殷向宇周龙闫亮(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摘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数字普惠金融,它使农民更多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且这一影响机制不存在内生性,并提出相关合理建议。【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收入;内生性【作者简介】殷向宇(1997—),女,硕士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通讯作者】周龙(2001—),男,本科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专项项目《河北省数字乡村现代化发展模式与韧性治理研究》。一、引言数字普惠金融是依托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由城市向农村推广,使农村的生活变得丰富又便捷。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农民所希望的,也是较难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两者的结合,它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近两年,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迎来了一个大高潮,且更加重视数字普惠金融与人民生活关系的研究。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好处、问题、体系和趋势上。仇佳晨、李磊等(2021)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优点和问题,提出当下应构建可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制、创新监管模式和紧密结合科技与金融的建议[1]。赵宇红、梁光华等(2021)构建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并提出创建良好农村数字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知识宣传力度和提升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建议[2]。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弄清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和选取合理指标提供了借鉴。另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徐曼芸、杨德琪和张会荣(2020)对云南省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3]。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农民收入水平正相关,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4]。这些学者大部分建立了影响机制的模型,但没有检验后者是否会对前者有影响。通过整理相关文献,选取较合理的指标,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并验证其中的稳健性和内生性。在全国范围得到的结论和建议会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