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4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37No.42023年4月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Apr.2023文章编号:1003-7578(2023)04-037-08doi:10.13448/j.cnki.jalre.2023.085水土保持增加了沙漠-黄土过渡带农户福祉吗?*-基于PSM的实证研究蒋碧瑶1,史兴民1,秦语晗1,2(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710119;2.西安市第八中学,西安710001)提要: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水土保持其效益备受关注,在当下水土保持综合效应评估仍存在困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福祉研究可视为效应研究的重要补充内容。文中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构建了农户福祉评价指标体系,以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核心区-榆林市为案例地,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探究了水土保持的福祉效应。研究发现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措施的行为受户主特征、补偿政策满意度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水土保持福祉效应显著,参与水土保持农户的福祉增加了3.680-3.933%。进一步研究指出,水土保持福祉效应存在明显的维度特征、空间差异和参与度差异。这表明,需继续推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做好农民工作,提高农民水土保持参与度,以扩大水土保持的福祉效应。关键词:沙漠-黄土过渡带;PSM;农户福祉;水土保持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中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危害国家环境的第一位问题[1]。202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67.42万km2,覆盖面域广、流失量大,不仅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安全。水土作为农民基本的生产要素,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发展,水土保持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水土保持措施是实施水土保持的各项技术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目的而采用的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总称[3]。我国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水土保持效应评价对掌握其成效以及未来工作的制定与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水土保持最直接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而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其他效益则是间接的[4]。因此,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为效应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年来,通过改进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大量研究证实了水土保持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5-6]、提升土壤肥力[7]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相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间接效应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