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驯化: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叙事与身份型塑张先清,孔德银(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人类成功驯化植物通常被认为是农业的发端,但驯化实际上是双向的过程,人类在驯化植物的同时,也在接受植物的驯化。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将驯化置于文化范畴,通过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叙事,呈现枸杞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生产者即茨农与枸杞的双向驯化关系。茨农对枸杞的驯化体现在他们通过生产实践改变了枸杞的生长环境和表面性状,使其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的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得到彰显。与此同时,在枸杞生产实践中,与枸杞有关的生产技艺、文化遗产、社会文化型塑了茨农的文化身份,枸杞与茨农的纠缠关系也规训着茨农的生活。关键词:驯化;枸杞;生产叙事;身份型塑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2-0075-08DOI:10.20076/j.cnki.64-1065/G4.2023.02.009收稿日期:2022-12-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女性经济能人社会作用调查研究”(18BMZ113)作者简介:张先清(1969—),男,福建永安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孔德银(1981—),男,山东济宁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引用格式:张先清,孔德银.双向驯化:宁夏中宁枸杞的生产叙事与身份型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驯化(domestication)是把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spices)转变成“家养”品种(breedvariety)的过程[1]。埃里奇·伊萨克指出:“驯化是人类对环境曾经做出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干预。”[2](1)通过驯化,原本野生的动植物为人类所控制,不再“桀骜不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农学家都从不同领域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定义,比如大卫·林多斯探讨农业起源时“将植物形态变化的确认,作为是否实现人工驯化最重要的指标。驯化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实现了植物生存与人类活动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最成功的驯化植物在野外是无法独立生存的”[3](140)。“驯化意味着基因或显性选择(phenotypicselection)导致了形态改变,并且植物的生存对人类的依赖性更强。”[4](446)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到,“驯化后的植物在生物形态上,生存境遇和繁殖方式上与野生的植物都具有很大的差距”[5](86),这是学者们的普遍共识。近年来,人类学界涌现出“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turn)的新思潮,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