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44编辑:孟优悠邮箱:hainingyoyo@163.com新年案例小正春节后将参加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目前正紧张复习。出于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希望毕业后能顺利成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考“教资”是小正在求职路上的首选。但最近,在看了一个视频后,他又心存隐忧:未来,如果真像视频里所说,我国出生人口逐年减少,在校生数量逐年下降,那么,教师岗位会不会“人满为患”?到时,自己会不会面临无班可上的窘境?分析未来,教师岗位会“人满为患”吗?说实话,我们目前还难以回答小正的这一问题。但有一点非常明确,我国当前的教师数量还没饱和,因而我们平时常能看到各级各类学校大量招聘教师,这也为有志于教书育人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过,从小正个人角度看,不管他的隐忧在未来是否成真,一个人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应对职业生涯及行业领域有可能出现的变化,很有必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革命的深入,社会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眼下,不少行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有些行业被替代的可能性在提高。也许未来很多职场人每过十年就要换一个行业,每过三五年就要换单位或岗位。总而言之,职业生涯可能会更容易出现变数。对策如何应对变化的挑战?笔者认为,每个人应树立强烈的个人品牌意识,拥有过硬的核心能力,并为“B计划”做好准备。什么是个人品牌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品牌,品牌的产品就是自己的劳动力。我们可以通过提升个人核心能力来增强个人品牌的实力,并提升其知名度。如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就职的单位其实就是个人品牌的“下游”。我们通过提供劳动力,为“下游”提供相应的服务。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更换“下游”,甚至“下游”来自全新领域时,肯定希望个人品牌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能让自己的产品——劳动力得到一个不错的定价。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提高自己劳动力的定价呢?笔者建议,根据“下游”所需,提升相应的核心能力,并努力为更多人所知。经济管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该模型提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如果我们把自己视作劳动力的供应商,那么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与以下因素有关:自身劳动的可替代性、单位转换用工成本的高低、可提供同样劳动者的数量等。而在这些因素中,降低自身劳动的可替代性是我们自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