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1月第43卷第1期DOI:10.15896/j.xjtuskxb.202301011【收稿日期】2022-03-23。【修回日期】2022-12-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JL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90044)。【作者简介】刘传江(1966—),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化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双重鸿沟”与跨越刘传江1,2,刘思辰3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62.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摘要】数字化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乡城鸿沟演化成了乡城鸿沟和数字鸿沟的“双重鸿沟”。基于“双重鸿沟”的现实背景和框架分析了“数字鸿沟”引致的农民工“数字化贫困”及双重资本贫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尼效应。农民工由浅到深五个层级的“原生性数字鸿沟”会引发“衍生性数字鸿沟”,进而形成“数字化资本贫困”。“双重鸿沟”及“双重贫困”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产生四个方面的阻尼效应,表现为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分化效应、社会发展差异的强化效应、身份认同的排斥效应以及生活方式的固化效应。农民工“数字鸿沟”的跨越需要通过“架桥”联通工程、“搭梯”进阶工程、“填沟”托举工程、“善治”弥合工程和“赋能”助推工程,从数字化硬设施、软环境、培训、教育与赋能等方面组合施策。【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数字鸿沟;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贫困;数字化资本;阻尼效应【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23)01-0107-10当今社会,数字化信息资源与物质型资源同等重要,是支撑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两大资源支柱。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大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后的第五经济要素,通过网络配置数字化资源是除了计划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外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渠道[1]。数字化资源的泛生性、开放性、流动性、普惠性和虚拟性特征意味着并非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共享均摊,其供给、获取、使用和开发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和个体差异。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在中国已经成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