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202333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OFHEIHEUNIVERSITY当今世界国家之间联系密切程度越来越高,经济重心“自西向东”位移。世界格局的变化既为我国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不可预知的挑战,有些国家我行我素、加之平民主义、霸权主义思潮抬头。社会思想多元多变,西方“普世价值”等理念不断渗透,我国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正被西方普世价值观所侵蚀。如何保证我国既深入投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又能避免不良思想侵蚀我国年轻一代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坚定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悉和系统探讨的大问题。并且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相融而又不尽相同。对于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场所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到民族日常工作,这一工作原则符合我国现在进入关键阶段的历史背景,是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使命,是现阶段平衡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路径。对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英国学者埃里凯杜结合民族发展史规律,指出由不同民族所组成的政治组织,构成了一个基本单位[1]。一个国家必然由多民族组成,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团结这些基本的政治单元。安东尼﹒史密斯认为,共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塑造民族和民族主义上具有积极作用[2]。张茂泽认为,中国史、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史深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内在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来源基础就是以上三史[3]。拥有共同的文化历史,各族人民在奋进中能更好地凝聚意识。沈桂萍则从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等方面,对如何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措施,以及路径进行系统阐述[4]。王潇楠等学者指出,要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中华民族内部必须有共同的前进方向、参与共同的事业、登上共同的舞台、建设共同的文化[5]。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各民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要确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扬各民族的价值作用。李娟指出,要想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必须重视知行合一、思维加实践[6]。王文光等学者指出,民族认同感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关键核心的问题[7]。商爱玲指出,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事关个人、民族大事的意识,不仅面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