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一、引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1]农村党员干部既是乡村治理的责任人,也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领路人。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是有效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本领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不断涌现,对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总体而言,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不仅落后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法治能力,而且难以有效应对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既不利于农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又严重危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因此,正视问题与挑战,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探究新时代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的实践路径,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现实课题。新时代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必须着力于以塑造法治意识为先,以培养法治素养为基,以培育法治观念为魂,以营造法治环境为重,以增强法治实践能力为本,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新时代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的实践路径。二、法治意识塑造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的前提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法治意识的塑造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的先决条件。《决定》明确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是树立法治意识的典范。农村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就是农村党员干部“关于法治这一现象的观点、看法、心理及思想体系的总称”[2]。简要地讲就是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提升农村党员干新时代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的实践路径研究殷焕举沈碧霞(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摘要]农村党员干部的法治能力是促进农村基层法治社会建设和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法治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法治能力,必须着力于以塑造法治意识为先,以培养法治素养为基,以培育法治观念为魂,以营造法治环境为重,以增强法治实践能力为本,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建新时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