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论坛·对话访谈42大炼化项目,公司由此开始迅猛发展,业绩持续激增。历经十余年发展,公司营业额已从成立初期的600余万元一路增长到去年的2.5亿元。客户范围几乎覆盖业内所有大型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神华、中煤、宁煤等国有企业,以及恒力石化、东华能源、浙江石化及卫星石化等业内领先民营企业。谈及绿强新材料在短短10余年间取得瞩目成就的原因,王鹏飞认为,这源自公司正确地选择了一条国产化替代之路。公司在主营业务烯烃的吸附净化方面,对标世界顶尖化工公司,实现多种脱水剂、水解剂、吸附剂等的自主创新,产品成功应用于上述各大炼化企业生产装置当中。公司也凭借这些创新入选2021年工信部评选的第三批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入选第二批第一年重点“小巨人”企业。“绿强公司拥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化经验,是一个集研究开发、科技创新及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王鹏飞告诉记者,公司曾承担、参与过多项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项目2项、工信部绿色制造项目1项、市区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开展多领域技术开发项目。此外,绿强新材料还作为全国分子筛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主持制修订了10项分子筛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公司成立10余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始终保持快速增长。近10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0%,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65%。在疫情大环境下仍实现高质量发展。”王鹏飞向记者透露,尽管在疫情的不利影响下,绿强新材料今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再度实现业绩的逆势上扬。国产化替代:让中国化企掌握更多“议价权”在国产化替代方面,绿强新材料的核心产品是世界领先的吸附剂。以PDH装置为例,目前PDH装置的主要生产工艺近年来,我国烯烃产业链高速发展,尤其自2019年我国首次对民营企业开放大型炼化项目以来,大炼化项目迎来爆发式发展,带动乙烯、丙烯等烯烃产能持续扩张。但是,在烯烃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对烯烃下游应用造成了较大影响。比如:易造成催化剂失活,易污染环境,同时对下游产品的生产质量甚至产品聚合性能均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烯烃需要经过吸附净化等一系列预处理手段。但是,先进的吸附净化工艺技术往往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制约了我国炼化行业发展的步伐。在此背景下,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先后崛起,在催化剂、吸附剂等方面不断进取探索,屡屡打破国外垄断,为国内炼化企业提供自主生产技术,帮助企业降低生产、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