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09-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研究项目“历史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研究”(20VMZ00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2019ZDGH017);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完善研究”(2022MZSCX006)。作者简介:张继焦,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梦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2023年3月第45卷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2023Vol.45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3.02.016引用格式:张继焦,孙梦华.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100-104.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张继焦1,2,孙梦华2(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1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0102)摘要: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以往研究者较多地关注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本文拟以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海南老爸茶、海南咖啡、千层糕等饮食文化事项为主线,探讨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一是饮食文化并非只是中国向东南亚的单向传播,也有东南亚向中国的传播,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饮食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二是某种饮食文化由中国传播到东南亚或者由东南亚传播到中国之后,被传播地并非全盘照搬、一点都不做变动,而是会因地制宜、落地生根,具有一定的本地生成性。因此,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饮食文化,不但在传播方面具有双向性,而且在生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东南亚;传播-生成;海南鸡饭;海南老爸茶;千层糕;客家酿豆腐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2-0100-05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决定了二者的交流密切。饮食作为具有平民化特征的一种生存方式,最能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中国南部地区可以看到东南亚饮食的一些元素,在东南亚地区也可以看到中国饮食的一些影子。这些饮食文化对于生活于此区域的人民来说已习以为常,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如饮食作为一种文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