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程永清中职院校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价值功能与实施策略研究摘要中职院校实施成长导师制是保护学生个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新格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措施。目前一些中职院校推行成长导师制的过程中,在设计初衷与活动现状、学生需求与导师能力、学校期待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本文基于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具体实践,在梳理出该制度的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中职院校完善成长导师制的具体策略,为中职学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进行了有益尝试。[关键词]学生成长导师制中职院校实施策略伴随教学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经日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的关注和重视。怎样贴合当前中职院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成长导师聚焦中职院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探讨新形势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提供个性化服务方式与咨询方案,成为职业院校在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学校在学生成长导师制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渠道创新、空间打造、融合研究等方式,着力提升导师业务能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中职学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进行了有益尝试。一、中职院校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内涵(一)导师制的产生与发展导师制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品德等内容进行个性化辅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开端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目前导师制已成为全球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术性人才培养方式。导师制实施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认知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前者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应当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长;后者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存在差异且多元的。这两种观点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影响深远。20世纪末,导师制的育人价值开始被国内的高中阶段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可,并迈出了实践的步伐。从文献研究看,国内导师制实施和研究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不同层次的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推行导师制的动力均源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情况和关键问题,集中体现在导师制追求价值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出现了专项型导师制和复合型导师两种发展类型,产生了三对矛盾:一是学生丰富的需求和导师供给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二是个性化指导的导师制初衷和趋同化活动之间的矛盾;三是现有管理模式与跨界进行资源整合要求之间的矛盾。(二)学生成长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