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千年巴渝的廉洁清风│文本刊全媒体记者邓苗苗特约记者乔子轩何清平一座城,往往因山水地势而建,但这只是外形,是框架。一座城的灵魂,是历史,是文化,是人。因厚重深沉的历史、灿烂耀眼的文化、精神不朽的人物,一座城市才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重庆无疑是独特的,无论是“魔幻3D”,还是“山城”“江城”“雾都”,这个城市被赋予了太多标签。然而往历史深处回溯,重庆的另一面也值得人们探寻。白居易、刘禹锡、陆游、蹇义、喻茂坚、张鹏翮……一个个名字伴随着重庆的历史,氤氲着清廉,滋养着巴渝大地。巴渝清歌崇祯三年(1630年),忠州(今重庆忠县)知州马易从提出要修筑祠堂,纪念一位曾在忠州为官的官员。百姓听说后,“无不乐从”,纷纷捐银献物。马易从不禁感叹:“好德之在人心,犹江河之在地也,谁能竭之?”如此深得人心的官员,便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元和十三年(818年),此前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他一路溯江而上,由长江三峡东口的西陵峡乘舟赴任。面对峡深水急,面对前路茫茫,白居易感慨颇多。在《初入峡有感》中,他写有“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触景生情,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抵达忠州后,他亦重振旗鼓,勤于政事。如今的忠县城西有一条白公路,相传最早为白居易提倡所修。唐代忠州城西的山上有一座龙昌寺,香火旺盛。但前往龙昌寺的羊肠小道十分危险,白居易担心百姓,便效仿前人在鸣玉溪架桥的做法,率先捐钱,带领人们开凿梯路,以方便州民上下山。在《答州民》诗中,他说,“宦情斗擞随尘去,乡思消磨逐日无”,被贬斥的苦闷早已化作积极为民的士气。为化忠州之风气,白居易还倡导植树栽花。他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这也成为后世苏轼之号的由来。白居易将植树栽花的道理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表示“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甿俗苏”。清乾隆皇帝对22此评价很高,说这“与柳宗元郭橐驼种树说同意,兼济之志也……劝农均赋,省事宽刑,岂独治一郡哉,虽以治天下可矣!”白居易在忠州不过短短近两年的时间,但他给忠州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正如北宋文人朱长文感叹说:“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亦可谓循吏,而世独知其能诗耳。”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因诗魔、诗豪等称号闻名于世,人们却淡忘了他们身为官员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