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YT 1855-2010 西藏飞蝗测报技术规范.pdf
下载文档

ID:2713926

大小:459.90K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NYT 1855-2010 西藏飞蝗测报技术规范 1855 2010 西藏 飞蝗 测报 技术规范
ICS65.020B16NY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855-2010西藏飞蝗测报技术规范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technology of the Tibetan Locust(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2010-05-20发布2010-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NY/T1855-2010前言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晓东、刘万才、张跃进、封传红、陈俐、李新苗。INY/T1855-2010西藏飞蝗测报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西藏飞蝗发生程度分级、蝗情调查、资料整理和汇报及预测预报方法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农区西藏飞蝗蝗情调查和预测预报。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蝗区geographical region of the Tibetan Locust适宜西藏飞蝗孳生和栖息的地理生态区域。2.2重点蝗区(一类蝗区)key geographical region of the Tibetan Locust指常年发生密度达到或超过1头/m的面积占常发面积50%以上的区域。2.3一般蝗区(二类蝗区)generic geographical region of the Tibetan Locust指常年发生密度达到或超过1头/m2的面积占常发面积20%50%的区域。2.4监视蝗区(三类蝗区或偶发区)inspecting geographical region of the Tibetan Locust指常年发生密度达到或超过1头/m的面积占常发面积20%以下的区域。2.5发生面积occurring area of the Tibetan Locust没有采取防治措施前,蝗蝻密度大于或等于0.2头/的蝗区面积。2.6常发面积general occurring area of the Tibetan Locust某区域内西藏飞蝗近十年发生面积平均值定为该区域常发面积。2.7残蝗面积remnant area of the Tibetan Locust西藏飞蝗越冬前,成虫密度每667m数量大于或等于6头的蝗区面积。3发生程度分级西藏飞蝗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和大发生(5级)。以蝗蝻平均密度为主要指标,发生面积占常发面积比率为参考指标进行级别划分,各级分级指标见表1。表1西藏飞蝗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发生程度(级)12345蝗螗平均密度(头/m,d)0.2d0.70.7d1.01.0d3.03.050P50P50P501NY/T1855-20104蝗情调查4.1卵期调查从4月上旬开始,各蝗区常年蝗卵孵化期前调查1次。按不同类型蝗区,选择沿河谷地带、相对平坦地域等不同生态环境,每个生态环境,随机取样点30个以上,利用手持GPS仪记录样点经、纬度及海拔高度。每样点调查1m2,挖取10cm土层,分别统计样点内卵块数和卵粒数(西藏飞蝗形态特征见参附录B);在同一生态环境挖取的卵块中,随机抽取5块10块,逐粒观察卵粒存活状态,统计死亡卵粒数。调查结果记人西藏飞蝗卵期调查记载表(附录A表A.1)。4.2蝗蝻期调查4.2.1发育进度调查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每3天调查1次,直至蝗始见,确定蝗始见期;自蝗始见期至成虫羽化盛期,进行发育进度调查,每隔10d调查1次。按不同类型蝗区,选择不同生态环境,每个生态环境随机取样10个点,利用手持GPS仪记录样点经、纬度及海拔高度。每点调查1m以上,捕获样点内蝗虫,检查统计各虫态(虫龄)数量(各龄期蝗主要特征参见附录D)。调查结果记人西藏飞蝗蝗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附录A表A.2)。4.2.2发生密度与面积普查在三龄蝗蝻发生盛期、采取防治措施前普查1次。各蝗区取样点数量按表2确定。各蝗区内采用随机取样方法选定调查点,利用手持GPS仪器记录取样点经、纬度及海拔高度。每点调查10m2,即前行10m目测1m宽范围内的蝗虫数量,或用捕虫网在样点内进行扫网100次,之后对网捕的蝗虫进行数量统计,记载样点内蝗虫总头数、群居型蝗虫数量(西藏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形态特征参见附录B),观察记录各类型蝗区群居性蝗群数量和大小,并用GPS进行发生范围定位,并估算本地发生面积。调查结果记入西藏飞蝗蝗蝻发生密度和面积调查记载表(附录A表A.3)。表2西藏飞蝗各蝗区取样点数量确定原则蝗区类型确定原则发生面积1000hm2以上,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每20hm2取1点;发生面积1000hm2以重点蝗区下,环境条件较复杂的,每10hm2取1点一般蝗区每50hm2取1点监视蝗区每100hm2取1点4.3残蝗调查在西藏飞蝗越冬前普查1次。各蝗区取样方法同蝗蝻期发生密度与面积普查,利用手持GPS仪记录经、纬度及海拔高度。每样点调查面积666m2,即前行222m目测3m宽范围内的蝗虫数量,亦可用捕虫网捕获样点内所有蝗虫,记载西藏飞蝗成虫数量。同时随机取不少于50头成虫,记载雌虫数量。并估算本地残蝗面积。调查结果记人西藏飞蝗残蝗密度调查记载表(附录A表A.4)。5资料整理和汇报5.1根据春季挖卵调查结果,整理数据资料,记人西藏飞蝗卵期调查统计表(附录A表A.5),于每年4月中旬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5.2根据蝗蝻发育进度调查结果,整理数据资料,记人西藏飞蝗蝗蝻发育进度调查统计表(附录A表2NY/T1855-2010A.6),从蝗蝻出土期开始,每10天一次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5.3根据三龄蝗蝻高峰期大田普查结果,整理数据资料,记人西藏飞蝗蝗蝻密度和面积调查统计表(附录A表A.7),于7月中旬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5.4根据残蝗调查结果,整理数据资料,记人西藏飞蝗残蝗面积和密度调查统计表(附录A表A.8),于10月底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6预测预报方法6.1发生期预测预报6.1.1蝗蝻出土期在蝗区5cm地温达到蝗卵发育起点温度14.2后,根据蝗卵的发育有效积温(西藏飞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见附录E),预测预报蝗蝻出土期。6.1.2蝗蝻三龄盛期根据蝗蝻各龄有效积温,结合气象情况预测预报蝗螭三龄发生盛期。6.2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根据上一代残蝗分布范围、面积和当代卵期调查基数、结合蝗区气象和生态环境等因素预报当代蝗蝻发生面积。6.3发生程度预测预报根据蝗蝻密度与发生面积占常发面积比率,对照表1西藏飞蝗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进行预测预报。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