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图学刊2023(3):64-71ShanxiLibraryJournal收稿日期:2022-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创新学习空间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9BTQ031)作者简介:陈敏贤(1994-),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空间服务及知识服务。E-mail:823739295@qq.com引文格式:陈敏贤,王焕景.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J].晋图学刊,2023(3):64-71.·馆舍研究·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场所认同构建研究陈敏贤,王焕景(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00)摘要: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场所价值不断被挖掘,提升场所认同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重要价值取向。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阐释了空间的特殊认同性。本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场所认同进行解构,并结合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案例,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提升场所认同提供借鉴思路,即组织易于感知的空间布局、拓展多元体验的空间功能及注入引发共鸣的情感元素。关键词:场所认同;场所精神;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80(2023)03-0064-080引言场景变革时代下个体身份角色的泛化使得对图书馆而言,用户不再仅是作为单一角色的读者,同时也是学习交流者、创新体验者、休闲娱乐者等,用户角色的丰富带来了图书馆空间认知的转向。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作为满足传统功能的物质空间,而是立足于其文献借阅、信息咨询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能够给用户带来空间体验、营造文化氛围、提供知识交流体验以及情感意义的场所。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多元创新为异质性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包容创新的文化体验场景[1]。而空间作为大学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这场转型变革的浪潮中,不仅引起了学界对图书馆空间认知体系的“空间转向”,同时也迎来了各高校图书馆与学界纷纷对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的实践与研究。在现有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中,对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功能划分、用户需求与技术应用在其中的推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对空间所蕴含的精神含义、价值意义层面及其所涉及的空间与人的关系、与人情感联系的维度等方面的研究则较为缺乏。一个好的场所应在空间营造过程中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给予主体内心更多的关照,使主体获得更深入的情感体验与感受从而产生认同。正是有了主体对场所的认同,空间才会从没有意义和特性的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