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程思政专项课题2020年度一般课题“金课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课题编号:YGJ-KC-2013)。作者简介:刘秀娟(1981—),女,硕士,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和道德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刘秀娟(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徐州221018)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有利于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课程与教学论”富含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以人为本等思想教育元素,具有丰富而广阔的思政元素融入空间。思政改革过程中,立足课程内容,分类挖掘课程的专业思政元素和普适思政元素,进行集中融入设计和散点接洽处理,改变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认同、增加学习投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思政;课程与教学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53-04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后[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仅备受理论研究者关注,更激发了高校教师挖掘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热情。“课程与教学论”是探讨学校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教育学分支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2],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富含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职业认同、“四有”好老师、求知奋进、追求卓越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一、课程与教学论思政价值重审与融入优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走向小学讲台,肩负为祖国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对小学教育专业来说,“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是根本性的问题,所有课程的开设与建设都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作为专业课的“课程与教学论”无论从课程性质还是内容体系来看,都贯穿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为党育才,为国育师。(一)重审“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政价值“重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是各类课程和教育者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