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2期2023年4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5,No.2Apr.2023收稿日期:2022-10-27作者简介:彭若弘(1970—),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DOI:10.19722/j.cnki.1008-7729.2022.0140金融化适度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彭若弘,张若涵(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以2011—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模型对企业金融化适度性进行甄别,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企业金融化适度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将企业创新作为路径变量加入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企业过度金融化会阻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未过度金融化则表现为助推作用。作用机制检验显示,企业金融化适度性通过企业创新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化适度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企业产权异质性、行业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企业金融化存在最优水平,只有将企业金融化保持在适度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助推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金融化适度性;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中图分类号:F832.51;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23)02-0068-10一、引言金融化是指实体经济部门进行金融投资[1],其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提高、金融收益在利润来源中占比提高的现象[2],是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表现[3]。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防止经济“脱实向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可见,探讨金融化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微观层面,金融化是指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4],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则是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5]。因此,笔者试图从微观层面探讨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适当配置金融资产能够增加资产流动性[6]、缓解融资约束[7],对冲主营业务下滑带来的风险[8];另一方面,企业过度金融化会挤压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创新产出[9]、降低企业价值[10]。在当前实体企业需求低迷、金融投资行为持续走热的背景下,有必要辩证地看待企业金融化的利弊并区分不同金融化适度水平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通过构建模型笔者拟对企业金融化适度性进行甄别,研究企业在未过度及过度金融化两种状态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