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10-0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项目编号:19ZDA027);中华君子文化基金“董仲舒‘君子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观念研究”(项目编号:20JZKT10)。[作者简介]唐艳(1990-),女,陕西安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与文化、中国哲学。①陆德明曰:“一本作‘来求我’”(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8.)。焦循在《易章句》中亦认为“古有‘来’字”。来,趋向、来到之意,即六五向九二来求教(焦循《易章句·蒙》,见《易学三书》,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1:10.),说明古本《周易》中确实存在“求”之文。而且在王弼《周易注》、蔡邕《处士圈叔则碑》、释慧苑《华严经音义》引《易》中皆作“童蒙来求我”,说明汉魏时期经文中有“来”字。侯乃峰认为加上一“来”字,“疑古人是为了与上句‘匪我求童蒙’字数一致,显得句式整齐”。从写作体式上看,有“来”字前后句显得更加对称,而从卦辞大义上看,有无“来”字并无太大影响。“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周易·蒙》卦辞的经学诠释与哲学阐发唐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摘要]《蒙》卦卦辞“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揭示出求学与施教之间的交互关系与发生原理,近阳、亲师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是成功施教的关键。《彖》辞“志应”意指教师与童蒙之间志趣相合、性情呼应、灵魂互通的精神共鸣,彰显出最圆融的师生关系。“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强调占筮与求学同道,施教者告与不告取决于童蒙是否有诚心,不诚则无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时中”,适时而教,中正不偏,与儿童的成长需求及生命节奏保持一致,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关键词]《周易》;蒙卦;童蒙;经学[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30(2023)03-0019-06《蒙》卦卦辞仅二十三个字,即“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卦辞简明凝练,蕴意深刻,经过《彖传》《象传》编纂者的精湛诠释,揭示出了教育的目的、理念、原则、方法、策略等,几乎涵摄了儿童教育中所有的重要问题。《易传·系辞下》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胡瑗解曰:“大易之道,一卦之理,以至万事之端,皆在于卦下所属之彖辞。”[1](P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