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JGJ@T259-2012.pdf
下载文档

ID:2577443

大小:6.20MB

页数:6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修复 防护 技术规程 JGJ T259 2012
U D C中华人民共和 国行业标准 履 JPJ G J/T2 5 9一2 0 1 2备案号J1 4 0 3一2 0 1 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T 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habilitationandprotectionofconcretestructuresdurability2 0 1 2一0 3一0 1发布2 0 1 2一0 8一0 1实施中 华 人民共 和国住 房 和 城 乡建 设部发 布4.2材料4.2.1钢筋阻锈处理材料可采用修补材料、掺入型钢筋阻锈剂、钢筋表面钝化剂和表面迁移型阻锈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钢筋阻锈处理中应采用钢筋阻锈剂抑制混凝土中钢筋的电化学腐蚀;2修补材料宜掺入适量的掺人型阻锈剂,同时,不应影响修复材料的各项性能,其基本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J G J/T1 9 2的规定;3钢筋表面钝化剂宜修复已锈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表面钝化剂应涂刷在钢筋表面并应与钢筋具有 良好的粘结能力;4表面迁移型阻锈剂宜用于防护与修复工程,表面迁移型阻锈剂应涂刷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并应渗透到钢筋周围。4.2.2电化学保护材料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1的规定。4.3钢筋阻锈修复施工4.3.1混凝土表面迁移阻锈处理修复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表面基层应清理干净,并应保持干燥;2在混凝土表面应喷涂表面迁移型阻锈剂;3表面防护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4.3.2钢筋阻锈处理修复工艺除应按基层处理、界面处理、修复处理和表面防护处理进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修复范围内已锈蚀的钢筋应完全暴露并进行除锈处理;2在钢筋表面应均匀涂刷钢筋表面钝化剂;3在露出钢筋的断面周围应涂刷迁移型阻锈剂;4凿除部位应采用掺有阻锈剂的修补砂浆修复至原断面,当对承载能力有影响时,应对其进行加固处理;5构件保护层修复后,在表面宜涂刷迁移型阻锈剂。4.4电化学保护施工4.4.1电化学保护可采用阴极保护、电化学脱盐和电化学再碱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阴极保护可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保护;2电化学脱盐可用于盐污染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3电化学再碱化可用于混凝土中性化导致钢筋腐蚀的混凝土结构;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不得进行 电化学脱盐 与再碱化处理;静电喷涂环氧涂层钢筋拼装 的构件不得采用任何电化学保护;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 阴极保护时,应进行可行性论证。4.4.2当采用电化学保护时,应根据环境差异及所选用阳极类型,把所需保护 的混凝土结构分为彼此独立的、区域面积为S O mZ?I O O mZ的保护区域。4.4.3电化学保护的可行性论证、设计、施工、检测、管理应由有工程经验的单位实施。4.4.4电化学保护施工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2的规定。4.5检验与验收4.5.1掺入型阻锈剂、迁移型阻锈剂、修补材料等关键材料应进行进场复验,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J G J/T1 9 2、混凝土结构修复用聚合物水泥砂浆J G/T3 3 6等有关标准和设计的规定。4.5.2钢筋阻锈修复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修复完成后,应进行外观检查。表面应平整,修复材料与基层间粘结应牢靠,无裂缝、脱层、起鼓、脱落等现象,当对粘结强度有要求时,现场应进行拉拔试验确定粘结强度;2当对抗压强度与物理化学性能有要求时,可对修复材料留置试块检测其相应性能;93对修补质量有怀疑时,可采用钻芯取样、超声波或金属敲击法进行检验。4.5.3电化学保护检验与验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3的规定。5延缓碱骨料反应措施及其防护5.1一般 规 定5.1.1应在对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检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工程结构的损伤程度,并应综合考虑工程重要性及修复费用,按下列规定确定修复方案:1对判断已发生碱骨料反应的结构,应在对未来活性和膨胀发展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延缓碱骨料反应损伤的措施;2工程检测如果发现混凝土尚未发生碱骨料反应破坏,但存在发生碱骨料反应条件时,宜采取预防和防护措施;3当碱骨料反应破坏严重或者是对结构安全性有影响时,宜考虑更换或者拆除相应的构件或者结构。5.1.2延缓碱骨料反应可采用封堵裂缝、涂刷表面憎水防护材料等技术措施。5.1.3防护或延缓碱骨料反应措施实施后应进行定期的检查。5.2材料5.2.1碱骨料反应损伤修补材料应与混凝土基体紧密结合,耐久性好,在修复后应防止外部环境中潮湿水分侵人混凝土。5.2.2裂缝处理可采用填充密封材料或灌浆。对于活动性裂缝,应采用极限变形较大的延性材料修补,灌浆材料应具有可灌性。5.2.3表面憎水防护材料应满足透气防水的要求,应保护混凝土结构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5.3延缓碱骨料反应施工5.3.1对于存在发生碱骨料反应条件,尚未出现碱骨料反应破坏的混凝土结构,宜对结构混凝土表面进行防护处理,混凝土表面防护施工应按本规程第8.3.2条的规定进行。5.3.2对于 已发生碱骨料反应,外观出现裂缝 的混凝土结构,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施工:1基层处理:应清除裂缝表面松散物及混凝土表面反应物等物质,并应干燥表面;2裂缝封堵:应根据裂缝的宽度、深度、分布及特征,选择表面处理法、压力灌浆法、填充密封法进行裂缝封堵,裂缝封堵应按本规程第7.3节的规定进行;3涂刷表 面防护材料:应 根据选择 的材料按本 规程第8.3.2条的规定涂刷表面防护材料。5.4检验与验收5.4.1灌缝材料、表面防护材料等关键材料应进行进场复验,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裂缝修复灌浆树脂J G/T2 6 4和混凝土结构防护用渗透型涂料J G/T3 3 7等相关标准和设计的规定。5,4.2延缓碱骨料反应施工后应进行定期检查,记录和测量裂缝的发展情况。6冻融损伤修复6.1一般 规 定6.1.1应在对混凝土冻融损伤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结构冻融损伤程度,并应综合考虑工程重要性,按下列规定确定修复方案:1已出现冻融损伤的结构,应按冻融损伤程度的不同分为下列两种类型进行修复:1)结构混凝土表面未出现剥落,但出现开裂;2)结构混凝土表面出现剥落或酥松。2当冻融破坏严重或对结构安全性有影响时,宜更换或拆除相应的构件或结构。6.2材料6.2.1选择冻融损伤修复材料时,应综合考虑冻融损伤性质、影响因素、损伤区域大小、特征和剥落程度,修复材料可选用修补砂浆、灌浆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及界面处理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结构混凝土表面未出现剥落但出现开裂时,宜用灌浆材料和修补砂浆进行修复;2当结构混凝土表面出现了剥落或酥松时,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修补砂浆、灌浆材料及界面处理材料进行修复。6.2.2修复材料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 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2应掺用引气剂,修复材料中含气量宜为4一6%;3强度;4修复材料 的强度不应低于修复结构 中原混凝土的设计修复材料的抗冻等级不应低于原混凝土抗冻等级。6.3冻融损伤修复施工6.3.1对结构混凝土表面未出现剥落但出现开裂的情况,宜先清除冻伤混凝土,再应按本规程第7.3节的规定注人灌浆材料,修补裂缝。然后应在原混凝土结构表面进行修补,宜用修补砂浆进行防护。6.3.2对结构混凝土表面出现剥落或酥松的情况,修复宜按基层处理、界面处理、修复处理和表面防护处理 四步进行,除应满足本规程第8.3.1条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基层处理,应剔除受损混凝土并露 出基层未损伤混凝土;2对界面处理,当剥蚀深度小于3 0时,可采用涂刷界面处理材料进行处理;当剥蚀深度不小于3 0 mm时,基层混凝土和修复材料之间除应涂刷界面处理材料外,尚宜采用锚筋增强其粘结能力;3对修复施工,当剥蚀深度小于3 0 mm时,宜采用修补砂浆或灌浆材料进行修复;当剥蚀深度不小于3 0 mm时,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或灌浆材料进行修复;4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按本规程第8.3.2条的规定进行表面防护处理。6.3.3修复后,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被修复部分不得遭受冻害。6.4检验与验收6.4.1修补砂浆、灌浆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界面处理材料、引气剂等关键材料应进行进场复验,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 B/T5 0 4 4 8、混凝土外加剂1 4应用技术规范G B5011 9以及混凝土结构修复用聚合物水泥砂浆J G/T3 3 6、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 C/T9 0 7的规定。6.4.2冻融损伤修复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对混凝土中气泡间距有要求时,可从修复材料 中取样,进行磨片加工,采用微观试验方法测定修复材料中的气泡间距系数,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 B/T5 0 4 7 6和设计的规定;2当对抗压强度、抗冻等级、抗渗等级有要求时,可对修复材料留置试块检测其抗压强度、抗冻等级、抗渗等级,有条件时,可检测其动弹性模量并计算抗冻耐久性指数,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昆 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 B/T5 0 4 7 6的规定。7裂 缝修补7.1一般规定7.1.1裂缝修补前应对裂缝进行调查和检测,内容可包括裂缝宽度、裂缝深度、裂缝状态及特征、裂缝所处环境、裂缝是否稳定、裂缝是否渗水和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应根据调查和检测结果确定裂缝修补方法。一修补方法可分为表面处理法、压力灌浆法、填充密封法。7.1.2由于钢筋锈蚀、碱骨料反应、冻融损伤引起的裂缝,其处理应分别按本规程第4、5、6章的规定进行修复。7.2材料7.2.1混凝土结构裂缝修补材料可分为表面处理材料、压力灌浆材料、填充密封材料三大类。裂缝修补材料应能与混凝土基体紧密结合且耐久性好。7.2.2混凝土结构裂缝表面处理材料可采用环氧胶泥、成膜涂料、渗透性防水剂等材料,其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环氧胶泥宜用于稳定、干燥裂缝的表面封闭,裂缝封闭后应能抵抗灌浆的压力;2成膜涂料宜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大面积表面裂缝和微细活动裂缝的表面封闭;3渗透性防水剂遇水后能化合结晶为稳定 的不透水结构,宜用于微细渗水裂缝迎水面的表面处理。7.2.3混凝土结构裂缝填充密封材料可采用环氧胶泥、聚合物水泥砂浆以及沥青油膏等材料。对于活动性裂缝,应采用柔性材料修补。7.2.4混凝土结构裂缝压力灌浆材料可采用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氨醋类等材料。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裂缝修复灌浆树脂J G/T2 6 4的规定。有补强加固要求的浆液,固化后的抗压、抗拉强度应高于被修补的混凝土基材。7.3裂缝修补施工7.3.1表面处理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清除裂缝表面松散物;有油污处应用丙酮清洗;潮湿裂缝表面应清除积水;在进行下步工序前,裂缝表面应干燥。2所选择的材料应均匀涂抹在裂缝表面。3涂覆厚度及范围应符合设计及材料使用规定。7.3.2压力灌浆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面处理:裂缝灌浆前,应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和松散混凝土,并应将裂缝两侧不小于5 0宽度清理干净,且应保持干燥。2设置灌浆嘴:灌注施工可采用专用的灌注器具进行,宜设置灌浆嘴。其灌注点间距宜为2 0 0 mm一3 0 0 mm或根据裂缝宽度和裂缝深度综合确定。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大型结构上的深裂缝,可在裂缝位置钻孔;当裂缝形状或走向不规则时,宜加钻斜孔,增加灌浆通道。钻孔后,应将钻孔清理干净并保证灌浆通道畅通,钻孔灌浆的裂缝孔内宜用灌浆管,对灌注有困难的裂缝,可先在灌注点凿出“V”形槽,再设置灌浆嘴。3封闭裂缝:灌浆嘴设置后,宜用环氧胶泥封闭,形成一个密闭空腔。应预留浆液进出口。4密封检查: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封效果。试漏应待封缝胶泥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试漏前应沿裂缝涂一层肥皂水,然后从灌浆嘴通人压缩空气,凡漏气处,均应予修补密封直至不漏为止。5灌浆:根据裂缝特点用灌浆泵或注胶瓶注浆。应检查灌浆机具运行情况,并应用压缩空气将裂缝吹干净,再用灌浆泵或针筒注胶瓶将浆液压人缝隙,宜从下向上逐渐灌注,并应注满。1 76修补后处理:等灌浆材料凝固后,方可将灌缝器具拆除,然后进行表面处理。7.3.3填充密封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沿裂缝将混凝土开凿成宽Z C m一3 cm、深Z cm?3 c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