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论坛2023年第13期(总第133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配合根据地的实际斗争,报道八路军抗击日寇的英勇战绩,宣传党领导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支持抗战、坚持抗战。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之初,边区党委就认为办个党报是打仗和开辟根据地的头等大事,于1937年12月11日创办了《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作为综合性大区党报,《晋察冀日报》文章包括社论、通讯、消息、诗歌等多种体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彭真曾评价它是“边区文化战线上铁的正规军”[1],而社论作为其中的“排头兵”,更是起到了鼓舞人民、团结人民的集体鼓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一、《晋察冀日报》社论基本情况《晋察冀日报》重视党报社论的撰写,办报十余年间发表社论、评论近千篇。1938年4月,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主编后,关于报纸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要积极组织社论、专论,适应游击战和开创根据地的需要,加强指导性和战斗性,[2]由此不难看出该报对社论的重视。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社论是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晋察冀实际斗争的反映,根据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而论述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由社长邓拓亲自撰写,重要篇章都送交边区领导聂荣臻或彭真审阅。除本报社论外,也刊登中共中央同志的重要文章和《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以及《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一些社论,还刊出晋察冀党政军群领导机关的一些号召、指示,边区领导人撰写的社论、专论和重要讲话。这些社论真正做到了“文旗随战鼓”[3],配合根据地实际斗争,发挥了社论的旗帜作用。《晋察冀日报》社论类型较为多样,有政治性极强的权威性论文,如《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有针对矛盾和问题进行疏导的指导性社论,如《当前情况与我们的紧急任务》;有对重要事件进行评论的评介性社论,如《抗议茂林惨案》;也有纪念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纪念性社论,如《祭白求恩文》等。这些社论的写作文风朴实,结构简单,多数文章采用先说明背景、强调事件重要性,之后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可行的具体建议的结构,通俗易懂又直截了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陆定一曾对《晋察冀日报》的社论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该报在战时每期有很权威的社论,极其具体而且切实,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4]二、《晋察冀日报》社论的主要内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