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播媒介与抗战歌曲在上海的大众化传播*林媛内容摘要20世纪30年代,上海先后创办的数十家广播电台承载着巨大的音乐传播信息流。九一八事变后,广播电台这一良好的音乐传播“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中国抗战音乐文化的传播中心,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抗战歌曲通过广播实现了大众化传播。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广播电台里的《募寒衣》《保卫大上海》等抗战歌曲迅速传播,广播电台已成为抗战宣传和慈善义演的舞台;“孤岛”与沦陷时期,上海的广播音乐呈现出对月抒怀、借景抒情、以“老调”平复战争创伤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与“愚民”“娱民”的音乐形成对峙。整个抗战时期,不同题材的抗战歌曲在上海广播电台里从未缺席,构成了一条连贯清晰的抗战音乐主线。关键词抗日战争上海广播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大上海》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大众音乐现象中,抗战歌曲①的独特性在于其深深地嵌入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记录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汇聚了群体情感、体现了专业音乐创作的转向,使声乐体裁迅速上升至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因此,抗战歌曲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广播是20世纪上半叶音乐大众化传播最重要的媒介,完善的上海广播系统构筑起音乐传播的“高速公路”。本文以广播媒介的视角论述和分析抗战歌曲的大众化传播。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抗战音乐文化的中心,大量抗战歌曲通过广播在上海实现了大众化传播,并迅速传播至整个中国;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广播电台里传出的《募寒衣》《保卫大上海》等抗战歌曲,与枪炮声一同构成淞沪会战期间上海的声音记忆;“孤岛”和沦陷时期,“苏联呼声”②电台里传出的《中国男儿》《铁蹄下的歌女》《我爱祖国的山河》使上海与抗战大后方在民族情感方面保持一致。抗战时期,以广播媒介传播抗战歌曲,成为“西物”为我所用在重大主题中构筑“中国剧情”主线的典型。35*①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广播音乐史(1923—1949)”(22BD067)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中的“抗战歌曲”,是指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14年间,用于宣传抗战、救济难民、凝聚民族情感、借景抒情等表达战时情感的各类歌曲的总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塔斯社在中国设立的分社作为苏联新闻界在中国的官方代表,先后在上海创办了中文《时代》杂志、“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及《苏联文艺》杂志,通过这些媒介平台开展对华宣传。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中文《时代》杂志译介俄苏歌曲,并利用“苏联呼声”电台开展歌咏活...